“娘,娘,你真狠心,把俺嫁到李才村。”“這是一首20年前在李才村周邊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李才村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在以傳統種植農業為主的上世紀末,李才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01年該村被列為扶貧開發重點村時,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小伙子娶媳婦都是難事。”村民們如是說。
為脫貧致富,李才村村民發揮聰明才智,變沙丘地為良田,積極發展特色農業。“1996年,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里開始嘗試種植油桃,第一年上了6個棚。”李明堯回憶起當時發展油桃大棚時的情景,眼神里透著自豪。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村里成立了油桃協會,制定了一系列服務措施,嚴格按照無公害操作規程組織生產,被有關部門認定為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堅持靠信息拓展市場。在國內十幾個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絡,為果農及時提供需求信息和市場行情,確保了果品優質優價、高產高效。村民么甲優,全家6口人,幾年來先后建起了8個果棚,年純收入10多萬元,由原來的貧困戶變成當地有名的富裕戶。
在么貴紀的大棚內,正在采摘油桃的他跟記者攀談了起來:“來村宣傳的銀行為了吸引村民存款,搞了很多優惠活動。前兩天我鄰居在郵政儲蓄存了5萬元,就領回家一個電子磅。”么貴紀有4個油桃大棚,每個大棚每年可產油桃1.7萬斤,一年算下來,純收入20余萬元。“等這一棚賣出去,俺也去領一個電子磅!”么貴紀笑著說。“在李才村開展存款營銷活動,就是看中了這個村的巨大市場。別看村民們都是地道的農民,但有6位數存款的村民多得是。”冠縣郵政局東古城鎮支局局長吳鳳周說,“我們組織了8個工作人員、兩輛宣傳車輛專跑李才村,每年僅油桃收獲的近兩個月內,就能拉到存款4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