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舞鋼市尚店鎮后崗村陸國政的養牛場,十幾頭牛正在悠閑地吃著草料,一旁喂料的主人陸國政說:“肉牛一般長到1200多斤的時候出欄,每頭牛能掙3000多元,年前剛賣了30多頭牛,凈收入10萬多元。現在存欄不多,這幾天就準備再到山東進點小牛。”
陸國政初中畢業后一直在外打工,有了一些積蓄后,想在家門口創業致富。回到家鄉后他看到麥收時小麥秸稈隨意丟棄,秋季的花生秧、紅薯秧遍地都是,便萌生了發展養殖的念頭。經過多方考察,他發現牛肉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加之自小就和牛打交道,陸國政決定發展養牛業。
2009年春,陸國政投資10萬多元,建起了家庭養殖場,從泌陽、社旗等地購回了8頭牛犢。牛買回來后,他精心飼養,還購買了很多養殖資料,深入學習養牛技術。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他掌握了過硬的養殖技術。
據了解,陸國政在流轉的100多畝土地上種植了小麥、玉米和大豆,秸稈基本滿足牛飼料的供給。一方面秸稈還田,牛糞上地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結構,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種植成本,實現了糧食增產增收,每畝玉米和小麥產量都在500公斤以上,初步實現肉牛養殖和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
富起來的陸國政主動帶領附近村民養牛致富。“只要村民有養牛積極性,我都支持。為他們免費提供養殖、飼料配方、建場規劃等方面的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和銷售服務。”陸國政說。該村在外務工的晉留芳、李富國等人在陸國政的帶領和幫扶下,不再外出打工,紛紛留在家里當起了“牛倌”,全村牛存欄5頭以下的80多戶,5頭以上的13戶,總存欄700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