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雷州客路鎮到廉江高橋鎮,香芋走過了一百多公里的路,“致富芋”搖身一變,成了“扶貧芋”。
四月,雷州客路鎮幾千畝香芋豐收在望,各地收購商蜂擁而至,這里是湛江市主要的芋頭種植基地,也是當地農民生產致富的重要來源;而在廉江高橋鎮高橋村,200畝香芋長勢喜人,農民期待著兩個月后的豐收。
從雷州帶回“致富靈感”
在高橋村,福建天南星香芋長勢喜人,乍看葉子比荷葉還大,人走進芋田里頓時沒了蹤影,站在高處望去儼然一片荷塘。
眼前這片芋田原來是水田,面積有200畝。春節播種的芋苗,今年6月底就能收獲球莖,最重的一個芋頭可達8斤。“這是集體示范、村民跟種的效果。”村干部楊松平說,兩年前高橋村有了新的集體經濟項目——種植芋頭,如今除集體種植之外,不少村民個體也跟著種起來。鎮領導在看過高橋村的芋田后表示,在高橋村種植成功后,將在全鎮推廣。
芋頭并不是高橋鎮當地的傳統作物,如何從雷州走到廉江?高橋村的扶貧干部起了關鍵的引導作用——
“我曾到雷州客路考察過,種植芋頭能帶來更好收益,100畝純利可達100萬元。”扶貧干部、湛江市地稅局法規科副科長陳小昂說,高橋村適合種芋的水田有680畝。過去,水稻、花生、甘蔗等是村民常種的農作物,但是這些農作物產值過低,逐漸成為脫貧致富的掣肘。
陳小昂并非農業專業出身,但他從小在農場長大,他意識到香芋對高橋村而言,簡直就是香餑餑。2013年中秋過后,他帶領村民試種芋頭。由于缺乏種植經驗,錯過收貨時令,第一批香芋產量低且價格不高,達不到計劃的要求。XD年11月,高橋村主動改變模式,向全村村民提供香芋種苗4.8萬斤,將種植地遷到上荔枝山村的肥沃土壤,與村民合作種植40畝,以三七分成的形式加強管理,并對收入畝產超4000元部分進行五五分成。
“今年全村香芋豐收在望。”站在芋田邊上,陳小昂興奮地說。
“芋頭煮熟后香味很濃,滿屋都是,吃起來很粉。”這是高橋村村民羅承智贊嘆香芋的“香副其實”。2013年,羅承智第一次試種3畝香芋,因為沒有經驗,任由芋苗瘋長到3米高,結果收成反而不好。去年,他從陳小昂那里學會了“壓苗”,通過抑制芋苗高度,讓養分集中在埋在地下的芋頭。明年,他打算擴大規模,再種10畝。
眼下在高橋村,種芋頭成為潮流。“以前我們種水稻,一畝收入在1200元左右,現在種香芋能有四五千元,收入甚至還能再高。”羅承智說,像他這樣的“散戶”村里還有30多戶,且會越來越多。
香芋帶來“造血功能”
從種植芋頭開始,高橋村從未停止向雷州客路鎮“取經”的步伐。客路鎮有位種植戶,到高橋送種苗,羅承智就抓住機會向他請教種植經驗。扶貧單位市地稅局通過地方局關系,經常邀請香芋種植能手到高橋村交流。事實上,這些生于廉江的芋頭,多少長有雷州的“根”,芋頭種植從種苗、農藥、技術到銷售渠道,大部分還得通過客路鎮。從客路鎮到高橋村的100公里,是陳小昂兩年來走得最多的一段路。
真扶貧,扶真貧。高橋村人口2000多人,其中需要幫扶的農戶350多人。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2017元,而貧困戶不足1000元,該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村幾乎沒有公共服務設施。2013年,陳小昂和幾名扶貧干部來到高橋村時,汽車在泥濘坎坷的村道上寸步難行。如今,全村建起硬底化村道5.3公里,投資30多萬元的榨油廠投入使用,70多萬元投入到校園改造……為了讓香芋種植將來成為當地主導產業,高橋村去年底成立了香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推廣帶動產業發展。“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陳小昂說,當結束扶貧工作以后,合作社能代替扶貧干部的工作,繼續擴大優化芋頭種植產業。
對于高橋村而言,高產芋頭無疑是扶貧干部帶來的一份財富,而扶貧干部身上的新思路,對于當地村民更是難得的厚禮。該村干部楊松平直言:“村里人哪有這種意識,更不用說自覺到雷州學習種植芋頭,想方設法提高產值。這些想法都是扶貧干部帶過來的,他們有見識,有想法,扶貧效益才能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