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荔枝:多管齊下“大年”賣出“小年”價
蟬鳴荔紅,今年夏季廣東省的荔枝迎來豐收的大年,全國最大的荔枝產區茂名市今年荔枝產量達到49萬噸,比往年平均產量增加了近4成,惠州、廣州等荔枝產地也迎來了豐產。然而豐產并未給農民們帶來多大的喜悅,由于荔枝品種集中上市,不少地方的荔枝出現了滯銷。
“以往賣的好的品種像桂味、糯米糍這些田頭收購價最高能到12元/斤,去年也有4~5元/斤,現在只賣到2元/斤。原料果一斤才7毛左右,采摘運輸成本每斤要一塊多,如果價格太低,摘得越多就虧得越多。”做了20多年水果生意的茂名市電白澤豐園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波說道。
農產品電商+冷鏈配送
讓水果走出去賣個好價錢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對于農產品來說,貨好也要有人吆喝。
這個夏季,李運雄的荔枝搭上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的班車走了出去。李運雄是廣東省惠州市鎮隆山頂荔枝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從事多年荔枝生產銷售的他對水果滯銷有自己的看法:“主要就是走不出去,我國就那么幾個南方的省份產荔枝,整個國內市場來消化這些荔枝綽綽有余。如果能解決水果長途運輸的保鮮問題,能把我們的產品推廣出去,就算產量多了也能賣上好價錢。”
利用手機微信和淘寶商城平臺,山頂荔枝專業合作社注冊的“山頂村”牌荔枝,還沒采摘就已經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李應雄說道,通過物流公司的冷鏈配送,從樹上摘下來的荔枝不到24個小時就可以送到全國各地消費者家里。“山頂村”牌的荔枝3公斤定價198元,價格并不便宜。即便這樣,“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聲名依舊吸引了很多外地的顧客前來訂購。今年,山頂荔枝專業合作社的自產荔枝只有50噸,然而由于銷售理想,合作社還從其他地方收購荔枝,“山頂村”牌荔枝的銷售量達到了100噸。
眼下已經到了龍眼收獲上市的季節,按照李運雄的預測,今年也是龍眼豐收的大年,產量將是往年的2~3倍。然而,已經掌握“走出去”策略的李運雄絲毫不擔心即將到來的龍眼銷售。“我們已經聯系了兩家北京的酒店,先免費給他們提供一、兩百斤貨,等到當地的消費者認可了他們就會穩定地從我們這里拿貨。”李運雄說道。
和山頂荔枝專業合作社一樣嘗到農產品電商甜頭的還有惠州市四季鮮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我們從5月份就開始在網上預售荔枝,6月底采摘發貨,僅十多天就發出去30多萬箱,每箱荔枝都是5斤裝售價138元。”四季鮮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國富說道。由于銷售渠道暢通,公司從農戶手里收購的荔枝價格相對于今年的市場價格也較高,“只要質量在我們要求的范圍之內,荔枝的收購價都能穩定在6元/斤。”
加工轉換+產業升級
平抑市場波動的風險
同樣是季節性特色農產品,廣東省普寧市的青梅今年也遭遇了像荔枝一樣豐產難豐收的尷尬。普寧市是我國青梅的重要產地,今年總產量5萬多噸,比去年增產40%以上,但是每斤鮮果價格只有0.65元~0.8元每斤,而每斤鮮果的采摘成本就達到了0.5元甚至更多。果農們面臨著“不賣虧、賣了更虧”的困境。
由于青梅味道較酸,不適合直接食用,需要通過加工成為腌制食品。雖然普寧有幾十家青梅加工廠,然而大多數只能完成青梅的粗加工,真正能把青梅加工到符合超市上架標準的卻只有一家,更別說大幅度提高本地的青梅的附加值。小而亂的產業格局使普寧這個原料供應地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價格的波動。
相關部門似乎也看到了普寧青梅產業的短板。今年4月份廣東省農業廳廳長鄭偉儀在普寧調研的時候便指出,普寧的青梅產業要進一步轉型升級。目前,普寧市正在籌建青梅產業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500畝,集優質青梅科研、加工、展銷、觀光為一體,實現當地青梅產業的轉型換代。
面對今年荔枝價格的下行,除了拓寬銷售渠道,茂名市電白澤豐園農產品有限公司用了另外的辦法抵抗風險。“我們今年60%的荔枝都加工出口到海外,所以受國內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不大。”公司負責人林波表示。由于擁有水果出口機械化加工生產線和冷庫,澤豐園農產品有限公司的水果通過加工直接出口或者是供應給國內比較大型的超市,銷路非常穩定。“機械化生產方式太重要了。以包裝為例,一個集裝箱產品的包裝如果都由人工來完成那成本需要三千塊,而機械化包裝成本則只需要六百塊左右。”林波說道。
中牟西瓜:未產即銷市場促銷有新招
范亞旭本報記者陳四化張培奇
七月的天氣熱的讓人有點心急,午后一塊冰凍的西瓜入口,能給大家帶來幾許清爽。而對于瓜農來說,西瓜豐收只是第一步,銷售順暢才能使他們臉上露出笑容。近日記者采訪了多位西瓜種植戶以及農業專家一探究竟。
高端品種提前上市咋掙錢就咋種
地處河南省中部的中牟縣是西瓜種植大縣之一,據了解,中牟縣2014年西瓜生產總面積7.5萬畝。
“今年種了5畝多地的大棚西瓜,每畝產量在1萬斤左右,今年的西瓜質量好還無公害,6月中旬就銷售完了”。中牟縣姚家鎮羅宋村西瓜種植戶王軍虎告訴記者。據了解,王軍虎種植的大棚晚熟品種西瓜在5月底開始上市。“90%的西瓜都是在家里田間地頭被客商收購了,只有少量個頭小的西瓜,才親自去賣。”王軍虎說。
中牟縣韓寺鎮大洪村的洪愛玲有近20年的西瓜種植經驗,從2007年她開始種植的吊蔓小西瓜,發現這種西瓜比較受市場歡迎,從2008年開始她把自己所有的地全部種成這種西瓜。
“今年種植了8畝的吊蔓小西瓜,每畝產西瓜1500個以上,每個西瓜2斤左右,售價在10元左右,這還都是別人找上門去瓜地里來買”。洪大姐說。
這么受歡迎的原因是什么?洪大姐解釋到:首先是選擇的種植品種比較好,前期種子投入將近3萬元錢,其次吊蔓種植的西瓜接收陽光照射充足,通風較好,生長出的瓜甜。
相關專家提醒,吊蔓小西瓜屬于高檔西瓜,由于洪愛玲經驗豐富,客源固定,一般不存在銷售問題,但瓜農不可盲目跟風。
品質優異 供貨香港農戶合作抱團闖市場
韓寺鎮洪潤瓜菜合作社理事長洪昆告訴記者:“在沒有成立合作社之前我是西瓜經紀人,合作社成立后,就把農戶的500畝西瓜集中起來種植,現在的西瓜成熟以后主要銷往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地,銷路總的來說比較廣。”
“發往外地客商的西瓜,我們自己也要嚴把質量關,我們有驗質員,會把達不到標準的西瓜挑出來。”洪昆說,“隨著中牟西瓜名氣大了,西瓜還未成熟,已經有瓜商預訂了。”最讓洪昆驕傲的是,銷往深圳的商品瓜中,深圳客商通過重新挑選并打理包裝,供給香港超市。
據了解合作社還在逐漸加大吊幔西瓜的種植面積,由小量銷售的禮品瓜,轉變為商品瓜大量銷售。
“洪潤瓜菜合作社種植的西瓜盡量與周邊縣市的西瓜在產出上不沖突,彼此錯開銷售季節都好賣,這也讓社員不出村西瓜就能賣出好價錢。”洪昆說。
據洪昆介紹,洪潤瓜菜合作社每年種植500畝西瓜,大棚西瓜270畝6月15日開始上市,陸地小弓棚230畝6月10日上市,西瓜每畝產量在6500-8000斤,每畝瓜農大概能收入七八千元。
陸地西瓜銷售難農委幫著賣西瓜
相比之下,來自開封尉氏的瓜農高先生就沒有那么幸運了,高先生個人種植10畝陸地西瓜,7月初開始上市,由于管理和西瓜掛果時天氣干旱的原因,西瓜成熟后的品質一般,現在獨自零售外賣,售價也偏低。
據中牟縣農業部門相關專家介紹:一些農民收獲后完全靠零售,總體效益不會太高;而一些農民種植的陸地西瓜是為了趕茬和套種,通過趕茬和套種的土地總體收益相對是增加的。
“到西瓜收獲的季節我們每年也會聯系外地的客商來西瓜種植區收購;并發放給瓜農前往鄭州賣瓜的‘通行證’,方便瓜農去零售;在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中牟縣還開通西瓜綠色通道和專用攤位,免收中牟瓜農的攤位費用,來方便瓜農售瓜。”中牟縣農委園藝科副科長王素梅王素梅說。
走出“果多傷農”的怪圈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趙俊曄
6月份以來,粵西荔枝價跌滯銷,部分成熟的荔枝因收購價不足摘果和運輸費用被棄之枝頭,豐收沒有給農戶帶來期待的收益。荔枝滯銷有集中上市、品質低下的直接原因,也反映了當前水果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產銷銜接不夠順暢、產后加工鏈條偏短和價格風險管理工具不足的問題。
回顧近年來的水果市場,香蕉、柑橘、龍眼、西瓜等均遭遇過結構性過剩導致的區域農產品滯銷。我們也看到局部荔枝出現滯銷賣難的同時,部分產地的荔枝行情依舊看好,實現了豐產亦豐收。從水果市場的內外部環境來看,水果產銷銜接的理順面臨著新形勢,出現了新契機,通過強化組織管理,將不同措施有效整合將有助于擺脫“豐產不豐收”的魔咒。
面向新需求,優化生產供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場供給的日益豐富,人們對水果已不止于滿足量的需求,而是從食品安全、品質、口味等提出了多方位的需求,這就要求水果生產必須面向市場新需求,優化品種結構、提高水果品質,使不同風味、不同熟期的水果有序上市,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保證農戶的收益。優化供給要求在生產環節做好品種結構的種植引導和信息的監測、統計與發布工作,避免盲目跟風種植,推動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生產,形成農業產業化的規模效應。
利用新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業相結合的營銷模式已成為水果銷售的新亮點,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均為產銷信息對接和交易達成提供了新途徑。與田頭銷售、等客上門的傳統銷售模式相比,依托于現代信息網絡的電子商務部分解決了產銷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并降低了流通環節的成本,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將電子商務與訂單農業、專業合作社有機結合,強化品牌建設,在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打通生產與銷售的通道,有助于實現水果的優質優價快速銷售。
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收獲期短、不耐貯存是多數時令水果的共性特點,也是導致滯銷賣難的一個主要原因。除了在儲藏、運輸環節做好保鮮,延長銷售期外,水果產后加工環節的同步發展也非常必要。罐頭、果汁、果干、果酒等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和加工量的擴大,能及時緩解集中上市壓力,化解滯銷風險,平衡市場供給。水果產業鏈條的有效延長,一方面能夠實現對主產區水果價格的部分“托市”,促進價格穩定;一方面可提高水果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發揮新功能,挖掘增收潛力
水果產業具有獨特的文化功能,借助其在休閑、教育和審美等方面的新功能,形成新的營銷模式,能充分挖掘增收潛力,促進農戶增收。因地制宜,將水果采摘園與特色生態園區、鄉村旅游等同步建設發展,通過采摘等類似的體驗式營銷模式,能夠節省部分人工和運輸費用,獲得較高的水果銷售價格;同時餐飲、旅游等周邊服務產業的發展也有助于增加收入。
開發新工具,規避價格風險
農產品價格保險是國內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創新性金融工具,在生豬和蔬菜市場市場價格風險規避上已開展試點和應用。與傳統的種植業保險相比,價格指數保險將農產品價格作為保險標的,事先約定的“價格”或“價格指數”作為是否出險和賠付的依據。時令水果上市期相對集中、貯存期短、價格漲跌頻率高,產品特性和價格波動規律決定其比較適合開展價格保險,如能納入價格保險范圍,在價格大幅跌落時能部分減少農戶的經濟損失,并穩定水果的生產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