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以來,對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玉村三組的農家女于艷玲來說,每天都帶著她的幾個工人到自己承包的60畝苦竹山林中,采挖苦竹筍、給苦竹林中放養的山雞添喂拌中草藥材的玉米、麥粉皮。近兩年,于艷玲在經過10年對苦竹林的精心管護,她就靠著這60畝山林挖竹喂林下雞,年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成為了全鎮響當當的“巾幗致富標兵”!
十年堅持種苦竹 光山頭變“綠色銀行”
“別看現在我這60畝山林滿目蔥郁,它可傾注了我十年的心血,10年來單人工工資都花了不下30萬元。”4月19日下午,筆者來到于艷玲的苦竹林中,她正背著剛采挖的苦竹筍往家趕。
2004年8月,在別人認定包賠本的競標中,于艷玲以每畝40元的價格將村里一座面積達60畝的光禿禿的山頭承包了下來發展苦竹。“那么貧瘠的山頭別說栽竹子,就算種植了估計也長不贏野草。”在當天的競標現場有村民就這樣提醒于艷玲。然而,于艷玲卻不為所動,租下這片光山坡后,她就買來5000多窩苦竹定植在了山頭上。
為了讓苦竹早日成林,在剛開始的幾年時間里,于艷玲的苦竹硬是長不贏野草。為了不讓野草冒過苦竹,她還固定請了村里的4個村民上山除草,用鐮刀割、鋤頭挖。除后的野草任其在山頭上日曬雨淋腐爛化為有機肥。為了讓苦竹早日成林,在開始的6年時間,她都沒有采挖苦竹筍,全部留著種竹。
2010年,在歷經6年的精心管護后,昔日的光山頭已經被郁郁蔥蔥的苦竹所取代。其時的于艷玲為了讓苦竹林多長筍子變錢,她加大了對苦竹林的管護,科學除草、施肥,她還專門請來林業部門專家作指導。如今,每年清林留護種竹、薅林除雜采老竹、松土挖除老蔸鞭、及時防治病蟲害等之外;在施肥上,她還全部采用了“覆土蓋雜草”這一新技術,讓她的竹筍一年比一年長得多。
2014年,在歷經10年的科學管護后,于艷玲的60畝苦竹林共采挖苦竹筍超過6萬多斤,首年實現贏余。除去成本,2014年苦竹筍就實現收入15萬多元,讓這個昔日的光山頭真正變身“綠色銀行”。
苦竹林下養山雞 中草藥拌喂每只賺50元
走進于艷玲那60畝的苦竹山林,筆者看到,在竹林叢里,地上除了密密匝匝的生竹筍外,一群群大小不等的山雞也在林子中追逐、覓食。看著這些活蹦亂跳、烏黑發亮的山雞,于艷玲臉上就綻放出了幸福的笑容:“我的苦竹成林后,沒想到還成為了山雞的天然飼養場,雞糞還成為了竹筍的上等肥料。”
針對苦竹筍采挖前后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自2012年以來,于艷玲就利用苦竹林下空地養殖生態山雞。雖然是林下飼養,但與別人不同的是,于艷玲的山雞除了吃山上的青草、蟲子外,她還用黨參、人參、當歸等20多味中藥拌入飼料中。正因如此,她的養殖場雖然在距瀘州城區3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但喂養出來的林下草藥雞幾乎都是被別人上門買走。
“我的雞能吃上中草藥,是因為此前吃過兩次防疫不到位的虧。”于艷玲告訴筆者。兩年前她從全國一知名禽類專家的著作里獲得了中草藥雞喂養配方后,她從雞苗開始,用多種中藥制作成了飼料,每天配合糧食一同喂食。由于她的中草藥飼料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利濕利瀉、止咳平喘等作用,提高了生態雞的抗病能力,取代了每隔一定時間喂一次抗菌素的做法。
“用中草藥喂雞也有一番講究,那就是要根據季節更換藥方子。”于艷玲介紹,藥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林下山雞各個季節的生長特點調整配方。象夏天就需增大金銀花、連翹、板蘭根、桔梗等中草藥的劑量,預防雞伏熱清熱。
雖然喂中草藥增加了養殖成本,但讓于艷玲高興的是,她的苦竹林下雞吃了中藥后都變得“血氣方剛”,相互不再啄咬打架,雞毛烏黑光亮不脫落,人吃了這種雞之后補血補氣,形成了“雞吃補藥人吃補雞”的生物鏈食補效應,一躍成為瀘州土雞市場中的精品。每年流水養殖8個月出欄的3000余只林下山雞,雖然價格比市場上每公斤高出10元,但根本就不夠賣,一只草藥雞整整要賺上50元。
如今,于艷玲就靠著種苦竹和林下養雞,一年下來,就有30余萬的贏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