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 10棟大棚,經營棚菜,每年收入不到10萬元,轉產經營花卉和甜瓜后,每年純收入升至35萬元。朝陽縣棚民姜昌軍實現了華麗轉身。
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實現我省設施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是省委、省政府新時期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設施農業結構調整是我省設施農業規模擴張后仍長期穩定增效的保證,又是當前設施農業進一步增效的重要措施。朝陽縣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地一業的設施農業發展戰略,將棚菜向棚果、棚花、食用菌發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面對市場進行轉產,使農產品能夠符合市場需求進行批量生產,既可以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又可以解決產品銷售難題;另一方面由于棚果、棚花、食用菌生產比蔬菜生產需求勞力較少,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設施農業的經濟效益。
大壟雙行種植、地膜栽培、秸稈生物反應堆應用、膜下節水滴灌、生物防蟲等,這些成套的先進技術用到大棚生產中,加上選用新品種,完全可打造出高效觀光采摘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念好“新字經”,是推動設施農業之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
但是,這個關乎發展后勁及核心競爭力的“新字經”,恰恰是部分地區設施農業的一塊短板。目前,在設施農業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科技含量低、人工成本高的“土大棚”。在溫室或大棚建成后,從種到收全過程,大部分環節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生產效率低,也使得發展設施農業的目的和效果大打折扣。隨著勞動力成本和大棚投入成本的不斷增加,曾令農民引以為自豪的 “一畝棚菜頂10畝糧”已經成為歷史。
真正的設施農業,是通過各種設施農業機械和裝備,使主要生產環節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保證高產、高效。因此,在現實面前,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盡快地實施設施農業轉型升級,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務實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