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的王禮生本是主城的一名注冊會計師,如今卻扎進了500公里外的酉陽縣武陵山區種油茶樹。不僅如此,他還和當地農民共同經營,“五五”分成,帶動他們增收。
行內慣例通常是與農民“七三”或“六四”分成,王禮生為啥要這樣做?近日,在位于酉陽縣可大鄉的油茶樹基地,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生意經”。
發現油茶樹獨特優勢
事情要從2008年說起。那年,王禮生的兩個30來歲的朋友相繼患癌癥離世,讓他開始重視健康。隨后,他到農村親戚家做客,發現親戚自家吃的蔬菜水果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而市場上買到的農產品就很難說了。
“吃的東西健康,身體才會健康!”王禮生有了跨行搞農業的想法,他到區縣考察蔬菜種植等“短平快”項目,但這些項目大多投入大、風險大、配送壓力大,不適合他這種“門外漢”。
機緣巧合下,他把目光瞄向了油茶。
油茶樹五年成株、八年才結果,而且從開花到果實成熟,要歷經13個月。王禮生卻認為油茶樹有獨特的優勢——常綠樹種,有利于生態;生命力強,無需專人施肥澆水。更重要的是,油茶樹與橄欖樹一樣是世界上有名的木本油料植物,其營養成分不亞于橄欖油。
“2009年,國家出臺了《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我感覺種油茶樹大有前途。”王禮生說,種植時間雖長,但自己愿意等。
打定主意之后,他開始馬不停蹄地尋找油茶樹的最佳種植基地,最終,無污染、原生態的酉陽成了首選。
“五五”分成調動農民積極性
酉陽縣可大鄉可大村六組村民柯玉安以前在家務農,每年收益僅2000多元。
2013年起,他和其他村民以荒山和部分熟土入股,王禮生的琥珀茶油公司則以資金和技術入股,合作經營油茶樹。油茶樹掛果之前套種的經濟作物及掛果后的收益,公司和村民實行“五五”分成。據悉,現在琥珀茶油公司有3000畝基地采用這種方式。
一般企業和農民合作,“七三”分成或“六四”分成較多。采用“五五”分成,貌似不劃算。但為什么要這樣做?
王禮生有著自己的打算:公司已投資1000多萬元,在板溪工業園建起了年產能達3000噸的茶油加工廠,需要大量原料;距離加工廠12公里的板溪鎮在建1萬畝標準化油茶種植基地,還準備建琥珀山莊搞觀光旅游。
“要搞好‘跨界’農業,就得與多種產業共贏。”王禮生說,讓農民以占股方式分享持續的經濟收益,能讓他們心甘情愿投入到油茶樹種植中,從而支撐能讓企業大舉盈利的茶油深加工和觀光旅游,一舉多得。
如今,柯玉安除了入股,還對油茶基地進行清渣、整地、栽植、管護,每年分成和務工收入達到近5萬元。
采用可追溯質量管理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14個油茶主產省(區、市)中,有茶油加工企業600余家。競爭對手如此之多,王禮生決心以品質取勝。
去年,他引進了先進的全封閉純物理低溫冷榨設備和無菌灌裝生產線,從智能化選種、人工采摘追溯編碼、電腦全程控制生產、全自動生產灌裝,到實時監控物流配送,實現了“可追溯質量管理體系”。
王禮生說,他今年的目標是銷售300到500噸純正茶油,達到2200萬元銷售額。目前,通過團購、商超、電商、會員直銷等方式,茶油已售出30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