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到鄆城縣張營鎮小民屯村采訪,剛一進村,就如同走進了一個鴿子的世界,村頭村尾屋前屋后,一群群鴿子跳躍在高樓紅瓦間。現代化的養鴿室內,一排排比阿哥在歡快地覓食……
據了解,該村共有16家養鴿專業戶,養鴿量年上市超過7萬只。其中,計生扶助戶陳玉生家養了3000多只肉鴿,年出售商品鴿2000只,是名副其實的“鴿子王”。
一次,陳玉生跟隨鎮里組織的考察團外出尋找脫貧致富的項目。回家后,他和妻子決定養鴿子,并于2000年東拼西湊了不到2000元錢,建起了鴿舍。鴿舍建成后,他買來150對種鴿,邁開了艱苦創業的第一步。他算了一筆賬,只有飼養得當,每對種鴿一年可繁育7-8對,幼鴿養上20天就能長到500克,6個月又能成為產蛋孵化的種鴿。這樣鴿生蛋、蛋變鴿循環下去,豈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商機。
鴿舍建成后,夫妻倆一心撲在養鴿上,起早貪黑,整天泡在鴿舍里。不懂飼養技術,陳玉生自費到山農大請肉鴿養殖專家教授指導,還買回了大量肉鴿飼養方面的書籍資料。經過努力,他所飼養的肉鴿產蛋率、孵化率不斷提高,當年實現利潤15000元。為了增加效益,陳玉生找來小木箱,安裝上一個200瓦的燈泡搞起了人工孵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鴿子終于出殼了,可飼養了沒兩天就死了,再孵化再死亡,捧著一只只死去的雛鴿,這個硬漢子流下了眼淚。
搞養殖沒有科學知識不行。為了獲得人工孵化鴿子的經驗,陳玉生數次到山農大請教,專家和教授都被他的執著感動了。他們一起化驗、解剖死掉的鴿子,經過兩年的研究,終于找到雛鴿夭折的原因。目前,他用自己研究設計的孵化箱和喂哺器,18天就能人工孵化出一茬健康的幼鴿。種鴿不用孵化鴿蛋,增加了產蛋次數,增加了養殖效益。為把這一先進技術推廣給養殖戶,他自己還刻錄了人工孵化鴿子的光盤免費送給大家,大大提高了大家的養殖效益。
陳玉生對人們常說:“我能有今天,是與張營鎮政府、鎮計生協會,特別是張營農村信用社的扶持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向周圍群眾透露了致富秘方:一是富民政策少不了,二是養殖技術缺不了,三是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少不了。
陳玉生夫妻養了3000多對種鴿,還要搞乳鴿銷售,每天里里外外忙得不亦樂乎。2013年,張營鎮成立小民屯村肉鴿養殖合作社,他被推舉為合作社社長。由于名氣大,又是鎮上肉鴿養殖的示范戶,來他家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他總是有問必答、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