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六十四團十連職工鄒銘的育肥牛養殖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整齊寬敞的牛圈,圈里的280多頭牛正在悠閑地吃著干草,見有陌生人到來,牛就會發出“哞哞”的叫聲,整個牛圈干凈整潔,一看就知道主人是個勤快利索的人。在牛圈不遠處坐落著一棟磚房,門口停放著一輛嶄新的黑色小轎車,那便是鄒銘的家。
今年40歲的鄒銘,前幾年和妻子一直在連隊經營小飯館,生意雖然不大,但每年也能掙3萬多元,可是每到年底,面對職工來吃飯所欠下的欠款,鄒銘很是頭痛,每次鄒銘看到這些賬本,心里都有說不出的難過,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年底錢還拿不上,為此,鄒銘很是苦惱,平時就喜歡看科技書報的他,一心想著轉行,立志發展養殖業,經過市場調查,他認為養牛較為劃算,牛肉不僅味美而且賣價較高。市場前景廣闊。于是,2009年剛一開春,鄒銘就籌措資金16萬元,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標準化牛舍,又先后從霍城縣、慧遠等地購進了26頭小牛,辦起了育肥牛養殖場,開始了他的養牛事業。
發展養殖業,掌握技術是關鍵。初入行,為盡快掌握肉牛養殖技術,鄒銘到書店里購買飼料青貯、牛病防治等知識書籍和光盤進行自學,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養牛技術,他整天鉆在牛舍中打掃衛生、消毒,總結對牛進行驅蟲健胃的經驗,觀察每頭牛的飲食規律,他充分利用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等充足的優勢,粉碎后配制成為成本低、營養價值高的飼料來進行育肥,這樣不僅提升了肉牛的肉質,還增加了連隊職工的收入。他還利用業余時間去收集充足的飼草料。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首批育肥的26頭肉牛銷售一空,獲利10萬元的他喜獲成功,更加堅定了創辦肉牛養殖場的信心。
“整天和牛打交道,身上都沾滿了”牛氣“。”鄒銘的妻子常常這樣跟他開玩笑。鄒銘整天在牛舍里打掃衛生、消毒,觀察每頭牛的飲食規律,總結肉牛養殖經驗……5年來,鄒銘念“養牛經”的興趣有增無減,功夫不負有心人,從“門外漢”逐漸變成了行家里手。從一年出欄一批到2013年,開始出欄2批,共賣出360多頭牛,除去成本,凈賺55 萬元,職工都羨慕不已,便給他取名為“牛人”。
問到鄒銘:“養牛苦不苦時?”鄒銘滿臉喜悅地說:“通過連隊的遠程教育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回頭想想,苦是苦了點,但這幾年忙活過來,每到年底看到自己的收入,就不覺得辛苦了。”經過五年多的打拼,鄒銘已建成了占地面積10畝,總投資90多萬元,養牛規模可達300多頭的大牛棚。
談到明年的規劃時,鄒銘的臉上綻開了笑容,他說:“養牛效益好,是遠程教育讓我圓了養牛的致富夢,明年我打算繼續擴大規模,再蓋一棟大規模的牛舍,增加養牛數量,打造一處大規模的養牛基地,朝著成為名副其實的“養牛王”的目標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