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朱德峰所帶領的創新團隊,首創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該技術結合農藝農機,既實現了水稻毯苗機插,又解決了水稻缽苗難以機插的問題。節約30%雜交稻種子,平均增產9.4%。
據悉,該技術有五大優點。首先,采用與常規機插秧盤尺寸一致的缽形毯狀秧盤,培育上毯下缽的機插秧苗,實現缽苗機插;其次,它精量定位播種,降低播量,節約30%雜交稻種子,提高了秧苗質量;第三,定位定量按缽取秧,取秧準確,漏秧率低,插苗均勻;第四,秧苗根系大多數盤結在缽中,插秧機按缽苗取秧,實現秧苗帶土插秧,傷秧和傷根率低,機插后秧苗返青快,發根和分蘗早,實現插后早發;第五,該技術通過提高秧苗質量、漏秧率低、插苗均勻、傷秧率低、秧苗早發,達到增產。
朱德峰介紹,我國水稻生產的主要作業環節中,耕作和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而水稻插秧的機械化程度還較低。主要原因是插秧技術不能適應水稻高產高效的要求。于是,我國引進日本首創的水稻毯苗機插技術,試驗示范發現該技術存在機插定量定位性差、漏秧率高、傷秧傷根嚴重、每叢苗數不均勻、返青慢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日本、韓國相繼研發了水稻機械化缽苗擺栽技術,但受機具貴、效率低及育秧難度大等問題制約,難以大面積應用。由于水稻毯苗可以機插,缽苗無法機插,及我國水稻品種和季節與日本的差異,引進的毯苗機插技術不能發掘我國水稻品種的增產的潛力。
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2009年開始率先在黑龍江農墾系統生產示范,到2013年,黑龍江農墾應用達到1900余萬畝。自2011年以來,這項增產增效的新水稻新技術,被列為農業部水稻生產主推技術,相繼在浙江、吉林、寧夏、江蘇等20多個省市區試驗和示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