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莎車縣樂義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老板張樂義忙壞了。和記者交談間,他的兩部手機鈴聲此起彼伏,接起來,多是要訂蘋果的。自打十月進入蘋果收獲季起,張樂義的果園里每天都有幾百個當地老鄉在幫他打理,從采摘到包裝再到發貨,忙得不亦樂乎:“今年有些蘋果產地遭災,收成不好,我們這里產量雖不及往年,但價格足足翻了一倍。”
62歲的張樂義是河南駐馬店人。1992年,農民出身的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獨自來到莎車縣阿爾斯蘭巴格鄉,承包了土地種起蘋果樹,沒想到,這一種就是22年。2011年,張樂義在上海援疆資金的扶持下嘗試辦起了專業合作社,把鄉里的50戶果農集中起來,打品牌、換包裝、拓渠道……各自的“小打小鬧”成了規模化經營,不僅讓蘋果的銷路擴大到海外,也讓其售價節節攀升,從最初的每公斤1元上漲到了今年的每公斤6元多。
張樂義告訴記者,照目前的勢頭,家里有個10多畝地的果農今年至少能有二三十萬元的收入。與此同時,在果園里打零工的農民也嘗到了甜頭,每天百八十元的工資,引得很多當地維吾爾族農民全家齊上陣,有的全家人一天就能收入近千元。
這兩年,合作社的蘋果生意步入正軌,張樂義開始把精力投到了養蜂上,為此,他的身上沒少挨蜜蜂蜇。原來,莎車縣盛產巴旦木,而巴旦木花經過蜜蜂授粉后可以大幅提高產量。為了幫農民增加收入,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當地維吾爾族同胞養蜂。可養蜂也是門技術活,很多當地群眾并不會干。
張樂義決定替他們再“試一試”。第一年,農民把100箱蜜蜂交給他來養;第二年,他還120箱蜜蜂給農民,每箱再多給5公斤成品蜂蜜讓他們去賣。到了授粉時節,農民帶著蜜蜂去給巴旦木花授粉,每箱又能賺上四五十元。光是這兩項,每戶農民每年就能增加近萬元的收入,大大超過當地農民6000元的年平均收入。
張樂義說,到自己這把年紀,賺多少錢其實并不重要,他所在乎的,是想辦法讓身邊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這幾年上海援疆的持續支持,可他們為什么要支持我們?我想應該就是希望我們成為當地百姓致富的領頭羊,帶著大家早日實現共同富裕。既然有這樣的目標,我就要繼續試下去。”
“試一試”,這位來自河南的農民勇氣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