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賺錢不用巧,關鍵要把種選好。緊盯市民‘菜籃子’,照‘單’種植定有搞。”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南賓鎮紅星社區天星組農民崔吉松一邊駕駛著旋耕機整理土地,一邊用幾句打油詩總結他種菜賺錢的訣竅。
過去,莊稼漢崔吉松外出打過工,返鄉搞過建筑、做過生意,2010年春節過后,他為了照顧家人回鄉種菜。這幾年不論市場行情怎么變,他種的蔬菜都只賺不賠,周圍的人都叫他“菜大哥”。
瞄準菜單選好種
崔吉松流轉了10多畝土地之后,沒有急著種地,而是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跑遍了縣城大大小小的餐館、酒店,每天抱回一大疊菜單,晚上把菜單上所列菜品的食材一一排列,發現黃瓜、西紅柿、菜海椒和青豇豆不僅用量大,而且按照時令種出來的露地蔬菜備受青睞。
確定種植品種后,崔吉松開始選購種子。他不僅鉆進種子專賣店反復挑選,還跑遍了縣城和周邊鄉鎮農貿市場,盡量購買“流落”民間原生態的蔬菜種子。
“我前前后后花了近1個月時間,收集到黃瓜、西紅柿、菜海椒和青豇豆10多個不同品種的種子。”崔吉松說,通過近幾年的優勝劣汰,他手上現有適合本地種植的蔬菜種子30多種。每年他都根據當時的“菜單”需求,市場看好的批量種植,市場需求量暫時較低的小塊種植留種。
時令土貨不愁賣
“大棚蔬菜的優勢是趕早,我按照季節種植的蔬菜雖然上市晚一點,卻因其原生態很受消費者歡迎。”崔吉松說,雖然時令蔬菜采收期長,但是產量高,即使價格比大棚蔬菜略低,但是綜合折算下來產值并不低。
“挑選安全健康的食材是消費者的權利,生產綠色環保的蔬菜是我們菜農的責任。”崔吉松在選好蔬菜品種的基礎上,還嚴把用肥用藥關。他的蔬菜基地旁整齊地放著一些裝得鼓鼓的編織袋。“這是春節前從周邊養雞場、養牛場買回來的農家肥,加上草木灰和適量石灰、磷銨堆碼發酵后的自制復合肥。”崔吉松說,幾年來,他種植蔬菜都用自制復合肥,從不直接施用化肥。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餐桌安全備受關注,消費者需要的是安全、衛生、無公害的食品。”崔吉松每天晚上少不了收看有關食品安全、蔬菜種植等方面的電視節目,從中獲得了不少信息。
在崔吉松整理的田塊邊,長得綠油油的肥球黃瓜苗子葉中夾著毛茸茸的真葉,在陽光下點頭晃腦。“黃瓜還是小苗苗,產品訂單就已經接了好幾個。”崔吉松說,目前他已接到了5噸露地青黃瓜的訂單,將按照合同要求種植時令黃瓜3畝,5月初開始陸續供貨。
幾年來,崔吉松一直沒有少種的是生姜。“今年要種5畝,才能完成交售任務呢!”崔吉松說,每年的生姜種是馬武鎮的姜種大戶負責供應,生產出來的生姜是縣城幾家酒店預定了的,收生姜的時候,酒店的工人直接到田坎邊過磅,錢貨兩清。近20畝的時令蔬菜,每年能給“菜大哥”崔吉松帶來10萬元左右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