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智布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達玉日秀村,作為村里的養殖大戶,他過去經常為牛羊冬春季沒草吃、生長發育緩慢而苦惱。2013年,海北州成立了飼草產業基地,利用新技術將夏秋季的青草和發酵粉放在一起用機械真空打包,專供牛羊冬春季食用。在密封厭氧環境中經乳酸菌保護的草料不易腐爛變質,營養價值可以和夏天的青草媲美,被牧民們形象地叫做“草罐頭”。
“推廣應用了科技示范的新技術后,基地在夏秋氣候好的時候種草儲存,用于牛羊在枯草季的補飼,牛羊出欄率增加了,有限的草場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海晏縣農牧局局長楊占彪說。
新技術來自于青海省科技廳在“十二五”期間啟動實施的生態畜牧業重大科技專項,即以科技驅動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為目標,利用生態治理、草產業發展、科學養殖、有機畜產品加工等一系列技術攻關成果,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向生態、高效的方向轉變,帶動牧民減畜增收。
2011年7月,總投資達137.77億元的我國唯一生態畜牧業國家級實驗區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正式啟動,成功探索出種草養畜型、羔羊育肥型、有機養殖型和購草養畜型四大生態畜牧業高效生產模式,同時引進了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擴大了生態畜牧業的規模和效益,為青藏高原高寒牧區實施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示范。
青海省科技廳農村與社會發展處處長張超遠說,四種模式充分提高了草地資源利用率,優化了畜群結構,提高了畜產品附加值。最重要的是,三江源生態移居牧民新村建立了整村推進的生產模式,使牧區達到了減壓增效的系統反饋效應。
被納入實驗區核心區的貴南縣,則重點探索發展牧場主導型和科技園區引導型的“種草養畜”產業化開發模式。青海省三江集團對當地草產業前景十分看好,在當地成立貴南草業開發公司,自主開發了國內領先的草顆粒和草塊加工生產線,成功運用包裹青貯技術加工優質青貯飼料,年生產20萬噸優質牧草。
以此為依托,實驗區形成了退耕還林還草后續產業鏈,包括草產業、牛羊育肥販運、有機肥生產、牛羊肉精深加工、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等。近兩年來,許多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移民放棄傳統游牧的生產方式,在海南州從事牛羊販運,每年交易牛羊超過20萬頭,牛羊育肥販運年利潤達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