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黔地無閑草,夜郎多靈藥”,這話一點都不假。也許你沒去過貴州,但你應該知道貴州多山,也知道“自古珍寶山中藏”的說法。如果你閉上眼睛細想,總能想起一兩種貴州產的中藥材,比如:貴州赤水金釵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天麻、施秉太子參、劍河鉤藤……這些可都是生長在貴州大山里的中藥材,聲名遠播。
也許你會說,只要在鄉野之地,哪兒都能找到一兩種中藥材,一點都不稀奇。但筆者想說的是,在貴州,不是零零星星一兩味中藥材那么簡單,幾乎是隨地都能見到中藥材。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貴州全省共有中草藥資源4802種,其中藥用植物4419種,藥用動物301種,藥用礦物82種,是全國中藥材四大主產區之一,實足就是一個“聚‘藥’盆”。面對如此龐大的中藥材品種數量,你是不是會感到很吃驚?
也許你會說,既然貴州中藥材資源如此豐富,遍地都是中藥材,為什么過去千百年來貴州還是那么窮、那么落后?這話算是問到點子上了,其實千百年來貴州人自己也在追問: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什么我們貴州人背靠著大山,背靠著各種各樣的中藥材,卻沒能富裕發達起來,反而長期戴著貧窮、落后的帽子?
原因顯然是多方面,諸如地理環境閉塞、交通落后不暢、政府重視不夠、政策不給力、群眾不積極等等。這么說吧,就算你家遍地是寶石,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你沒有把它挖出來,這些寶石就跟普通的石頭沒有區別。同理,過去貴州人雖然守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卻沒有把它變成產業和經濟,所以寶藏成了無人問津的頑石,導致了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困境。
不過,近年來貴州人徹底覺醒,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提出“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指示,遵循山地經濟發展規律,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加快把全省中藥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快建設全國中藥材大省和民族藥業強省,不遺余力地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采取林藥結合、草藥結合、糧藥結合、果藥結合等模式,將中藥材種植基地與文化、旅游發展結合起來,用有限的耕地填飽肚子,用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票子”。
貴州山川秀麗,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但山地、丘陵占國土面積的93%,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石漠化問題突出,生態建設和保護尤為重要。然而杜仲、黃柏、厚樸、吳茱萸等多年生木本藥材,既是經濟林木,又是生態林木,是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對水土保持的作用不亞于生態林。此外,金釵石斛、淫羊藿、天麻等喜陰類中藥材還可以進行林間套種,不與糧食爭地。通過實行退耕還藥、荒山種藥、野生中藥材保護撫育和低效經濟林改種,每年可為全省森林覆蓋率貢獻0.2個百分點。毫無疑問,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憑借豐富的藥材資源和立體生態氣候優勢,把發展中藥材產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打造中藥民族藥綠色生態產業,貴州可謂是找對了路子。
在擁有廣闊市場的前提下,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具備三大要素:資源、政策、交通。貴州中藥材資源稟賦可謂得天獨厚,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近年隨著縣縣通高速工程的推進、高鐵的開通、航空業的擴張,貴州迅速成為西南交通樞紐中心,貴州中藥材產業在大通道的帶動下,正源源不斷地向外省輸出;去年貴州省制定了諸如《貴州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扶貧規劃(2012-2015年)》、《關于加快民族藥業和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攬子支持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政策,更為貴州中藥材產業發展增強了信心。貴州中藥材產業發展已經迎來“黃金期”。
總之,發展中藥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潛力巨大,是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是貧困地區調結構、促增收、保生態、可持續的最現實、最有效的產業之一。對貴州而言,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科學選擇。可以預見的是,按照做大單品規模、走區域規模化道路、全產業鏈推進的戰略思路,全力推動中藥材大省向強省轉變,貴州中藥材產業發展必將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