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種糧農民在想啥 未來糧食安全靠什么來保證

   日期:2015-03-2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4    評論:0    

  為進一步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發揚農業部門艱苦奮斗、服務“三農”、求真務實、廉潔高效的良好作風,日前,農業部連續第5年組織開展“百鄉萬戶調查”活動,派出由百余名干部和科技人員組成的27個調查組,分兩批赴全國各地開展為期1個月的駐鄉進村入戶的調查活動。

  當前,調查活動正在有序展開,他們深入基層宣傳各項惠農政策、用心靈傾聽百姓心聲、用鏡頭捕捉時代變遷……從今天開始,本報推出“百鄉萬戶調查·田頭到案頭決策有準頭”專欄,將調查組獲得的鮮活記錄陸續呈現給廣大讀者。敬請關注。

  農村什么人在種糧?種糧的積極性來自哪里?未來糧食安全靠什么來保證?帶著這些問題,農業部百鄉萬戶湖南調查組深入瀏陽市永安鎮和北盛鎮的6個村,走訪了70余戶普通農民和種糧大戶,聽一聽他們的心聲。

  “種糧六七畝,自己吃圖個省心”

  在永安鎮坪頭村見到于新明時,他正在自家豬圈里給豬喂食。“今年62啦,年齡大了,想外出打工也沒人要,留在村里閑著沒事就專心伺候六七畝地,再種點蔬菜,養兩頭豬和幾十只雞。”老于和調查組熱情交談著。

  “我種地不是為了賣糧換錢,主要是自己吃圖個省心。”據介紹,老于每畝地能產中稻一千二三百斤,八九十斤菜油,按照市價折算每畝有1700元左右收益。

  村里有人要租種他的地,他沒答應,覺得自己身體還硬朗,再種3年地也沒啥問題,“等實在干不動了再說”。

  “閑著也是閑著,反正也費不了幾個工,自己種的吃著方便省心,這也是大多數散戶的種糧初衷。”調查組成員張野說。“種糧百八十畝,比外出打工強”

  北盛鎮燕舞洲村農民張元克,去年開始以每畝400元的單價流轉了100畝土地種植雙季稻。自己有拖拉機、耕田機和收割機,除了育秧和機插由另一個大戶代作業外,地里的農活基本上全是和妻子兩個人用機械干,兩季水稻產量達到1900斤,每畝地純收益700~800元,總收益7萬多元。

  他給調查組算了筆賬:“如果到附近工業園打工,一個人最多也就掙4萬元,現在種地收入7~8萬元,還可以照顧家,比打工劃算。”

  今年他又流轉了100畝土地,“糧食多了急需貸款買一臺烘干機來解決稻谷干燥問題。”“只要土地連片平整,能機械化作業,和妻子倆人完全可以種300~400畝地,那時應該不會再想外出打工的事了。”張元克信心滿滿。

  “只要收入好,就肯定有人回鄉務農,現在看,每月至少要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才行。”調查組成員張琳娜介紹說。

  “種糧上百畝,效益很可觀”

  王德清,42歲,跟于新明同村,原來是農機大戶,主要為別人提供農機作業。去年以每畝500元的流轉費租種300畝地種植雙季稻,除了水稻收入外還可以通過幫人耕地、收割賺錢,全年收益達到40萬元。

  他認為,種百十畝只能賺七八萬元和原來只開農機收入差不多,“沒啥搞頭,只有上四五百畝才能真正賺到錢”。這也是大多數種糧大戶的共識,這些人大多是從農機大戶轉變過來的,他們的期望值同普通農民不同。

  當地的普遍情況是,剔除流轉成本,大戶每畝收益700元左右,需要200畝以上的規模,種糧才能真正對農機大戶和在外務工農民有吸引力。

  調查組成員劉云澤告訴記者:“種地有效益才不會撂荒,而效益在于規模,種植規模達到150~200畝,就可以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規模的基礎是機械化,如果機械進不了田不要錢也沒人流轉。”他認為,當前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農田平整,建設機耕道,為機械作業創造條件。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