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聯網+”的概念
近十年,人們越來越明顯地感覺互聯網正改變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平臺上尋找商機,有借用互聯網做傳統百貨商城的,有在互聯網平臺做銀行的,有通過互聯網搭建相親平臺的......早在2013年11月6日馬化騰在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提到:“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2015年的兩會,“互聯網+”的概念首次正式提出,互聯網將更大程度地改變世界。
3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商務部正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指導意見,重點是對農村傳統流通網絡信息化改造等提供政策扶持。電商乘著政策扶持的東風,開拓農業市場,在“互聯網+”計劃的推動下,農業電商將成為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平臺。現在農業已經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互聯網對接農業,將使信息透明化,也有利于提高糧食安全,改造傳統農業。
“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是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法寶
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3000家,農業電商發展的平臺呈增長趨勢。農業互聯網適應了時代發展需求,有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3G網絡覆蓋到全國所有鄉鎮,寬帶覆蓋了91%的行政村,寬帶接入農村用戶超過了4700萬戶,農村網民達到1.77億,農村移動電話每百戶超過了200部。以這樣的互聯網發展形勢,農村發展電子商務正是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好時機。
農業生產市場化,農產品不單單只是抓生產了,銷售渠道和品牌標準更是體現了農業發展水平。在銷售方面,農產品批量訂單實現網絡化,以農產品交易平臺中國惠農網為例,不僅搭建了電商平臺,還研發了手機APP“惠農寶”、“店家親”,為用戶提供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食品防偽溯源服務、三農信息服務和社區綜合服務,通過手機實現農業商務信息化操作。在電子商務沖擊波下,傳統農業的銷售模式將被顛覆。
那么,農業電商如何“幫農買產品”?電子商務首先解決的是銷售流程和銷售環節的問題,通過中國惠農網把農產品供求信息打通,以信息為載體鏈接農業生產者和銷售商,實現大宗農產品交易。這個方式幫助大家找到客戶和買家,通過平臺的信息交流,解決買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幫助農戶賣掉農產品,賣好農產品。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將提升農業的生產力和創新力,農業電商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方式,利用其無地域限制、高效整合、信息透明等特點來拓展農產品市場,也是解決農產品的“滯銷”、“賤價”問題的有效途徑。“互聯網+”模式將深度融合于各經濟領域,這一法寶還會帶來什么樣創新成果,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