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龍”的故鄉——義龍經濟試驗區頂效鎮綠蔭村,民風淳樸,自然環境優越,農戶勤勞善良、持家愛業,發家致富帶頭人的綠蔭村細納村民吳德方,就是其村里創業致富的代表。
20年前,當村民們都選擇外出務工時,吳德方則選擇了在家創業,發展農村烤酒加工業,一干就是20年。剛來到吳德方創辦的雨紅酒廠,就聞到了一壇壇的玉米酒迎風飄香,看到一間間一排排錯落有序的養殖房。吳德方露著幸福的笑臉感激地說:“能有今天的生活,主要是靠20多年來興義農商行頂效支行的大力幫扶”。他說:20多年前,他家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有時就連柴米油鹽都存在困難,父親早亡,就靠母親一人將自己拉扯大,由于姊妹多,家庭十分困難,自己20出頭就輟學在家,但始終不想外出打工,后來得到農村信用社的幫助,貸了點款,做起了烤酒生意。2012年農村信用社改成了農村商業銀行,吳德方得到的支持力度更大,貸款額度逐年增加,從原來的1萬元增加到了30萬元。每年興義農商行頂效支行都以最高的貸款額支持發展,現在的酒廠已經發展成了產業鏈,酒渣還可以用來喂豬和喂牛,現在自家不但蓋起了新房,還買了小轎車,全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據了解,興義農商行成立以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金額大多在5萬元以內,很少有農戶貸款額度超5萬元。隨著興義農商行的成立,逐步實施了“陽光信貸”政策,對中小微企業、農戶提供了方便、靈活、快捷的信貸政策支持。吳德方把握機會,充分利用好農商行的信貸支農政策,不但改建和增加了烤酒設備,同時為了發揮烤酒后酒糟的利用價值,還擴建了養殖場,新建了20多間養殖房,廠房及養殖場面積擴大到1500平方米。
如今,每年烤酒量達50余噸,每年烤酒銷售收入達20萬元,純利潤達8萬元。利用酒糟發展養殖業,每年養豬280多頭,牛80多頭,每年烤酒的酒糟用于喂豬、喂牛,節約飼料成本約10萬元,每年僅是喂養的豬、牛出欄后銷售,盈益額就可達30萬元以上,除開各類勞務費用開支,每年純收入合計約20余萬元。
吳德方在綠蔭村不僅是小有名氣的創業人,養殖大戶,而且他還改變了人們只有靠外出打工才能發家致富的想法,成為了村里村外創業致富的帶頭人。他在烤酒生意忙不過來時,時常雇傭鄰居或附近村民幫助打理烤酒、養殖事務,對待村民詢問烤酒和養殖技術毫不保留,非常樂意幫助他人。長期以來,通過吳德方的幫助,附近烤酒業也不斷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如今發展烤酒加養殖產業的農戶已擴展到4家,不斷形成了農村烤酒加養殖產業的小微企業產業鏈,帶動了當地農戶的發家致富。通過村民介紹,鄰近的樓納村黃挺標農戶,得到吳德方的幫助最大。2010年,黃挺標在毗鄰的樓納村發展養殖業,由于規模小,飼料貴,經過3年的發展也沒有賺到錢,為了尋找原因,想得到吳德方的指教,就到了有多年創業經驗的吳德方家參觀學習,學習烤酒和養殖技術,讓黃挺標沒有想到的是,吳德方不但不拒絕,而且還熱情地將烤酒技術、配料,養殖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無私地傳授給他。2013年4月,黃挺標開始創辦烤酒加養殖業,在修建廠房時資金緊缺,吳德方又親自帶領黃挺標到頂效支行辦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并向銀行推薦和介紹黃挺標情況,幫助黃挺標解決了創業資金緊缺的燃眉之急。
吳德方不但在創業道路上走在村民的前面,而且在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方面也快人一步。通過他的傳授和引導,民間烤酒工藝也得到了不斷發展壯大,讓多年來被人們遺忘的民間工藝業又一次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并將烤酒加養殖產業鏈一手一腳地傳授給村民,充分發揮了農村養殖資源優勢,不斷壯大了農村產業結構,符合國家農業產業化政策。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得到吳德方直接或間接幫扶的農戶約20余戶,養殖場5家,民間烤酒工藝作坊4家,合計發展養殖產業鏈養牛500余頭,豬1100頭,解決農村人口就業100余人,幫助農戶增加收入300余萬元。
當問起吳德方為何將自家發家致富秘籍傳給他人時,他的回答讓大家感到并不意外,他說:“我一個人發展得再好,不如大家發展好,只有大家都搞起烤酒業、養殖業,這樣規模大了,名氣也就大了,來到村里買酒、買牛、買豬的人才會多起來,相反生意也才好做。”,聽了吳德方的一番話后,大家非常贊同,仿佛參加了一次農村產業的培訓。
吳德方不僅用實際行動起到了帶頭作用,而且思想意識方面也值得大家學習。在國家實施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大好政策下,不僅要靠個別農戶帶領村民發家致富,而且農村金融機構更要在農村金融服務工作方面狠下功夫,要幫扶更多的像吳德方一樣的農戶先發展起來,使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