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知自己獲得“全國種糧大戶”稱號后,大足區國梁鎮曲水村村民付成華掩飾不住喜悅,他說:“我種植水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經常請教農技人員,在科技上也舍得投入,去年能達到515公斤以上的畝產好成績,更增加了我種田的信心。”
返鄉種糧嘗甜頭
今年51歲的付成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前些年,他一直在外打工,多年的外出生活使他厭倦,于是他選擇回到了家鄉務農。
“回家務農戶照顧了家庭,田間勞動也讓人快活,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這么多支持種糧的政策,我們種糧食更加有積極性了。”付成華回憶當初的選擇高興不已。
2008年,付成華開始規模種植,并在當年規模種糧獲得豐收,嘗到了甜頭。此后便逐年增大種植規模,由2012年種植稻谷156畝,實現糧食產量76噸,銷售75噸,收入3萬元。發展到2014年種植514畝,糧食產267噸,銷售265噸,收入12萬元。
該區農委主任黃克誠稱,在他的的帶領下,全村114戶農戶,120人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形成了規模種糧的新格局。
“六統一栽培”實現優質高產
付成華大面積承包耕地種植糧食,得到了區農委技術人員的幫助,在農技人員指導下,他堅持加大了農業科技投入。技術人員根據每塊地的土壤狀況進行具體分析,對每塊地種植作物進行科學規劃。技術上從以前的靠人來插秧變為插秧機操作;從以前靠人背著噴霧器噴撒農藥到使用小型噴藥機噴撒農藥;從小型的打谷機收獲稻谷到大型收割機收割水稻;基本全程實現了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提高科技種田水平,實現了低能耗、低投入、優質高產高效。
筆者了解到,他承包的耕地,采用的是“六統一栽培模式,即統一品種、統一栽插規格、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統一科學管水、統一收獲。這在提高農作物生產科技水平的同時,提高了機械化的作業效率。特別是去年,他的良種覆蓋率達10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糧食單產較國梁鎮普通農戶增產10%以上。
政策支持促水稻增收
2014年,大足區為調動種植大戶的積極性,加大了扶持力度,并爭取到3項政策的支持。一是該區農委委派農技推廣技術員對種植戶進行全程技術跟蹤服務;二是水稻種子由政府統一協調供種,有效的解決了種植技術和種子來源的問題;三是當地政府積極地為他聯系糧食的銷售,解決了糧食的銷售問題。
通過政策扶持,付成華的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從收獲情況看,他在種植業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實現了糧食單產和總產持續增長。水稻畝產從當初的450公斤/畝提高到現在的515公斤/畝,總產從2012年的156噸提高到265噸。商品糧供應從75噸提高到265噸,商品率達99%以上,2014年家庭純收入可達32萬元,成為國梁鎮種糧的高產大戶和種田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