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明媚春光,來到定臨公路過境的安定區內官營鎮先鋒村彭家莊設施農業種植基地,勤勞的菜農在廣袤的田野里拉運廄肥、平整土地、放水灌溉、搭棚固架,一派忙碌的場景。
與這些菜農忙活不同的是村民姚林清,他種菜有“絕活”,一個塑料大棚種三茬,一茬香菜,兩茬西芹,一個大棚正常年景收入2萬多元,遇上2013年西芹賣上2.7元/斤的“天價”,一個大棚三茬收入近3萬元,去年8個棚收入近9萬元。他這樣種植大棚蔬菜已經有4年時間了,一年四季在“聚寶盆”里不是種菜,就是“看”菜,或是收菜,即就是過春節,他也沒有忘記所經營的“聚寶盆”。這兩天,他和家人一起加強大棚香菜管理,望著即將收獲上市變成現錢的香菜,一家人滿臉綻放燦爛的笑容,新鮮香菜散發的濃濃香味讓他們內心都有點“醉”了。
在先鋒村,大多數菜農像姚林清家一樣精心經營大棚種植二茬或三茬蔬菜,一座大棚最低收入八九千元,遇上好價格,還能收入1.5萬元左右。“在我們村,一個大棚種三茬的就三五家農戶,種兩茬芹菜的農戶占大多數。只要能顧得過來,種大棚蔬菜還是很劃算的,尤其種植精細蔬菜收入會更好更可觀。”彭世恩談出了今后的想法。要組織群眾學習技術,掌握種植精細蔬菜的技術要領,發展好600多個大棚的設施蔬菜種植,向“多茬”種植發展,向土地要效益,讓大棚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在香泉伊蘭純牛業公司,又是另一番景象,日光溫室種植的油菜、油麥菜、茼蒿、生菜等各類蔬菜葉片碩大,翠綠流韻,一片生機盎然景象。“我們公司種植的這些蔬菜以農家肥和青貯池里的沼渣做底肥,還定期沼液做葉面肥對蔬菜葉面進行噴施,這樣種植的蔬菜長勢好,色澤光亮,更重要的是生產的蔬菜是綠色、純天然、無公害的。”公司負責人肖斌向客人介紹著循環經濟發展的經驗,推介公司種植的新鮮蔬菜。
據了解,該公司把牛羊糞便通過大型沼氣池技術,生產出的沼氣為養殖小區提供照明,沼渣為農作物做底肥,沼液為花卉和蔬菜及農作物提供葉面有機肥噴施。年產沼液1000多噸,沼液銷售收入10多萬元,沼渣銷售收入5萬元以上。“我們的產品很‘吃香’,供不應求,薯農、菜農和花農都排隊購買沼液、沼渣呢。過春節至今,已經銷售沼液200噸,有機肥100多噸。”公司負責人肖斌發展循環經濟的信心很足。今年,該公司要利用豐富的有機肥資源,在2個日光溫室里嘗試探索種植草莓,發展觀光農業,讓來園區參觀的客人親自采摘新鮮草莓,親口品嘗綠色無公害果蔬,欣賞發展設施農業帶來的風光。
近年來,安定區把推廣設施技術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抓手,采取政府補貼和技術“進地頭、入農家”等辦法,連續4年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700多萬元,大力實施設施蔬菜種植,累計建設日光溫室4300多畝、塑料大棚8000多畝。今年,該區依托建設1000座鋼拱架塑料大棚和200座日光溫室,大力推廣組裝式輕簡化日光溫室和鋼架大棚建造技術應用,提高蔬菜產業的設施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