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的溫室大棚連上互聯網,蔬菜種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管理人員坐在電腦前,動一動鼠標就知道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和土壤墑情。今天,記者走進江海濤和他的物聯網蔬菜園,了解高科技給蔬菜種植帶來的變化。
3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安慶市潛山縣思邁農業科技園,眼前是一排排的蔬菜大棚,棚里的辣椒、西紅柿、黃秋葵,一片片充滿生機,不過,大棚里卻看不到忙碌的工人。在公司辦公室,記者找到了負責人江海濤,他正在電腦上監看大棚里的各項數據。
我們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根本不用去大棚里面,去現場自己去弄,所有這些數據都已經采集反饋到電腦系統上來了,不但在電腦系統上能夠顯示出來,尤其比如講我們在出差的時候或者在外地的時候,還能夠在手機等這些智能終端上來顯示,顯示家里面,溫室里面的一些具體的情況,我們了解這些情況以后,可以進行遠程的終端的控制。
江海濤說,這種新技術是物聯網中的一種,它通過各種傳感器連接農業生產環境,實現管理數據的自動匯聚、智能處理。大棚里種什么、怎么種,都是通過數據分析來決定的。
從我們顯示屏上來看,目前的土壤墑情測出的數據是80多,從這個現場來看,這個情況和測出的數據也是吻合的,你看它們一捏就成團了。
對,這個濕度確實很大,土很黏,那這樣的土壤水分它是不能直接種植作物的吧?
對,目前這個土壤墑情相對于現在我們要種的津優系列,從測出的數據來看,它水分含量過高了一點,現在測出是80多,像這個津優系列,它對土壤墑情的要求在66左右就可以了,所以說目前這個土壤墑情水分含量是偏高的。
那要怎樣才能降下來呢?
那是這樣的,根據實際情況,我們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比如說打開上面的保溫層,把周邊通風無紡布保溫墻打開,這是一塊,第二塊就是滴灌系統、噴淋系統全部控制好,等待土壤水分揮發掉。
物聯網技術的運用,讓原先憑經驗、靠感覺的種蔬菜,變得更加精確。
從澆水、施肥以及做些病蟲害的處理,都是通過滴管和噴淋來解決的,這個滴管目前在我們園區里面已經做了全面覆蓋,總長度應該是在36萬米左右,這個滴棒管上面,它的孔、滴水量都是前期經過嚴格測算的,根據我們需要供水的區域以及種菜的品種來做的嚴格測算的,基本實現一個孔每小時大概滴水量在3升左右。
在江海濤的大棚里,80%以上的蔬菜種植都是電子控制操作,就連蔬菜“喝水”也靠機械來完成。
這個水源主要是從前面一條幸福河里面引過來的,引過來后它的流向是這樣的,然后通過前面一跟管子流到蓄水池,然后通過蓄水池分解到那個泵房里面,經過五層過濾,然后它由一個變頻電機控制,然后送到每個棚子里面,這個水經過五層過濾之后,水質比目前我們飲用的自來水的水平還要高。
江海濤畢業于合工大機械一體化專業,幾年前,他放棄外企的優厚待遇,回到潛山老家“務農”。今年全國兩會上,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個新名詞,叫“互聯網+”,想在“物聯網+農業”方面闖出一番天地。借助物聯網,江海濤還在蔬菜銷售模式上進行了一些創新。
比如講傳統的思路僅僅是把產品賣出去,我們在想,除了把產品賣出去之外,我們要把產品的看相賣出去,然后要把我們基地的體驗賣出去,所以這一塊,農業物聯網的技術就是我們很好的一個幫手,它就能夠類似于網上所呈現出來的聚土地的概念、歡樂農場的概念,這都需要我們把物聯網、互聯網這樣的技術嫁接進來,這樣才能實現我們下一步更遠的銷售模式創新,銷售思路的創新。
在潛山縣“菜籃子”工程引導下,日前,思邁公司已建成了果蔬種植智能溫室大棚500畝,達到國家級示范園硬件標準。公司還計劃在兩年內建成4400畝總投資6億元的物聯網智能生態農業項目。
比如講在美國,在以色列,這樣的國家它相當已經比較成熟了,而且成為農業的一個主導,我想這也會我們中國以后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一個趨勢,另外就是說,我們在農業上使用物聯網這個技術,還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講用工的問題,比如講怎么樣科學的監測,智畿化管理,能解決這楊一些問題,能夠把這樣一些技術運用到我們農業生產上來,一定能夠提高生產率,能夠把蔬菜、水果種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