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衣整頓雙棲起,紅嘴分明對語時。始覺琵琶弦莽鹵,方知吉了舌參差。”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夸贊自家鸚鵡的詩句,與鸚鵡的鳴聲相比,就連琵琶樂音也顯得魯莽了。在延慶有這樣一位90后的大男孩,他不愛打游戲也不愛動漫,就喜歡養鸚鵡,而且把鸚鵡養殖做得有模有樣。記者驚訝于90后已步入創業大軍,馬國新卻笑笑表示這沒什么,“我生在90后,長了顆80后的心吧”。
村官的鸚鵡夢
雨過天晴,延慶舊縣鎮常里營村旁的柳樹郁郁蔥蔥,馬國新的一處鸚鵡鳥舍就坐落在這里。還未走近鳥舍,就先聽到唧唧啁啁的清脆鳥鳴聲傳來。越走越近,鳥兒們的叫聲交織在一起,震顫耳膜,在旁人聽來也許不習慣,但馬國新卻嫻熟地喂食、換水、為剛出生的小鳥挪窩。綠橫版鸚鵡毛色翠綠,眼睛就像顆小黑豆轉來轉去;蘑菇頭恰似披著一身水墨羽衣,點綴著好看的藍色;充滿熱帶風情……馬國新這的鳥舍里養著近1000對鸚鵡,有300對種鳥,20多個鸚鵡品種。
其實馬國新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延慶村官,養鸚鵡都是在他工作之余進行的。今年6月底,他的村官任期就滿了,以后就可以專心養鸚鵡了。
“打小就喜歡這個,也沒少受過嘲諷和委屈”,2008年馬國新在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獸醫,還在學校里的時候就開始養鸚鵡了。但身邊人認為養鳥是“不務正業”,家里人一開始也不支持。那個時候,馬國新要一邊兼顧學業,一邊苦心照料著鳥舍,他決定把喜歡、所學都結合在一起來白手起家。當記者問他什么時候最苦最累的時候,大概觸動了他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馬國新沉默了一會兒說,“一開始家境不好,有時候真不敢回頭看”。
做真正喜歡的事情
最初,為了及時進貨,馬國新每周都要去一趟鳥市。經常是周五中午從學校出來,不吃飯就趕緊往花鳥市場跑,然后扛著七八十斤重的鳥籠往家里趕。那個時候沒有自己的車,馬國新要前后換乘3次公交車,步行2公里,折騰四五個小時才能到家,暴曬大雨都遇見過。等到了家里已經是晚上8點,中午飯和晚飯都已經錯過去了。
2009年的一天,家里的炕燒得冒了煙,濃煙飄進鳥舍,養了半年的鸚鵡被熏死了90%,馬國新幾乎賠了個底兒朝天。這對于正謀劃著擴建鳥舍的馬國新來說無疑是當頭的一盆冷水。處理鳥兒尸體的時候,馬國新非常難過,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很快又重新換鳥、新建鳥舍,從頭來過。
這些挫折都還好,最怕是旁人鄙夷的眼神,“不好好上學,玩鳥,不務正業”。每當面對這些質疑和不解,馬國新都會覺得委屈。他坦言“家里那時條件并不好,如果拿這個當興趣,有點差勁了”。馬國新清楚地知道自己養鸚鵡并非玩物喪志,他為自己勾勒了一個鸚鵡王國,做著真正喜歡的事情,何必在乎那么多。現在附近的村子有六七戶人家跟著馬國新一起養鸚鵡,一切都已經不是當初那么難了。
夢想鳥類主題觀光園
現如今,喜歡鸚鵡的有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有個男生從上高中起就每年寒暑假都來買鸚鵡,給的錢都是自己攢的零花錢,好多都是一塊的。馬國新看到他就想起了當初的自己,時不時地給他點優惠。
從2008年購進第一批鳥兒到如今擁有上千對鸚鵡,馬國新也由一個青澀少年成長為沉穩的鸚鵡老板。走過了最初的創業艱難期,馬國新的鸚鵡園現在已經步入穩定發展期。“現在鸚鵡不愁賣,就是規模再擴大十倍八倍銷路也沒問題”,現在,河北、山東、廣州、內蒙古、新疆都有他的鸚鵡客戶。每個月新出生的小鳥就在400只左右,當月就可以完全消化。去年一年,馬國新養殖鸚鵡的純利潤在20多萬元。下一步,他還將擴建一棟鳥舍,引進四五百對種鳥,并新開一家自己的鸚鵡專賣店。記者聯系采訪的時候,馬國新正忙著裝修。
提到未來,馬國新說自己想要建一座以鳥為主題的觀光園,擴建的鳥舍會引進其他種類的鳥兒,包括一些珍稀鳥類。讓觀鳥的人住下來,變成游客,進而變成愛好者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