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天氣晴朗,記者在商州區金陵寺鎮崔坪村呆了一下午,短短幾個小時我收獲頗多,當地農民給我上了一堂記憶猶新的課,讓我這個媒體工作者深感愧疚。作為一名記者,雖然我從事新聞行業的年限不算長,但由于我熱愛著這個行業,走過的路、到過的地方也不少,見過的人也各具特色,但是這一天我聽到來自農民口中的話讓我感動。很多人說,記者不能太感性,但我就是改不了,依然倔強地支持著自己性格上的這個缺點,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一天我所感受到的很平常,但我想,如果有千萬個農民像崔德娃一樣,我們的農村將會有很大改變,這是一種進步,必須受到肯定。
走進崔坪村
金陵寺鎮位于商州區西南部,距市區15千米。這里像很多商洛山中的農村一樣,初春時節依然略顯蕭瑟,山坡上遠遠看去還是一片枯黃,那花兒、草兒的也未見春天的顏色。與冬日不一樣的是,田地里站著的農人,種洋芋的、犁地的,各有所忙,呈現著春耕的跡象。順著公路,我來到了崔坪村,眼見不遠處有幾個大棚,就帶著好奇看看,思量著這里的農民在發展什么產業。走近之后,聽一旁耕種的農人講,這里面種的都是香菇。便心想,香菇是好東西,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價格上來講,一直都比較穩定。不久之后,我見到了這個食用菌合作社的管理人之一崔德娃,也是這篇文章我所講述的主人公。
崔德娃,當地人,今年48歲,是崔坪村的村主任。他的臉除了能完美地展現兩個字“忠厚”外,人很難在見過一面之后能想起他的模樣。說起話來不快不慢,聲音并非是莊稼人有的那種大嗓門。話語間,不常笑,慢條斯理地述說著自己的觀點,似乎無關你聽不聽進去。而最初給人這樣一個印象的人,卻漸漸引起了我的注意。
有思想的農民
“農民必須靠產業,如今的社會,繼續讓農民種地,根本無法改變現有的面貌。那幾畝地一年到頭撐死收入兩三千元,除過成本外,就沒啥收入。”崔德娃說,“金陵寺鎮以前主要靠石灰、水泥、煤炭等重工業支撐,曾是商州的工業重鎮。近年來,這些廠子相繼倒閉,這里的農民很難再找到發展的路子。所以也就形成了年輕人出門打工,老年人在家里種地的局面。”前幾年,他也如同當地的很多人一樣,靠打工賺取收入。直到2013年,經過幾年的考察,他發現很多鄉鎮已經發展了產業,效果都很不錯。在和金陵寺鎮副書記白朝陽無意間交談時,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剛一說,這個想法就得到了白朝陽的大力認可。沒想到他也一直思考著各村發展產業的事情。“群眾要致富,必須有帶頭人,你帶頭發展,其他老百姓在看到收益后,就會積極加入,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產業的引領作用。”白朝陽說。白朝陽的一席話,給崔德娃鼓足了勁。
采摘的香菇
山村有了第一個產業
幾經思索,崔德娃決定在該村發展香菇產業,鎮上林木資源豐富,無污染,環境好,適合發展香菇種植。2014年,他和村里其他5個人合伙成立了該村的第一家食用菌合作社。崔建東,常年在西安跑運輸,早就有回家創業的想法。崔永奇,在市區做糧油銷售生意,也一直有家門口創業的想法,其他幾個人都與他們的情況差不多。“一開始,就我們6個人,后來村里還有兩個人看到合作社發展前景好,也想和我們合伙,他們一加入,就有8個人了。”崔德娃高興地說。
有了產業,如何發展才是關鍵問題。崔德娃先是去了河南一帶考察,因為村里以前沒有人種植香菇,技術方面大家并不熟悉。考察回來時,他聘請了當地2個技術員和十幾個工人,在技術員的建議下,他們在商南縣把種植香菇的機器和輔料一起買了。他們打算先試經營一年,規模不要太大,在摸索中獲取經驗。
培訓農民是關鍵
商量之后,他們計劃種植1萬袋香菇。裝袋期間雇了20多人,崔德娃發現雇的群眾與河南帶回來的工人差別很大。因為村里人從來沒有干過這個,熟練程度遠達不到河南工人的水平。河南工人都是計件算工資,一袋2毛錢,他們每人每天能裝3000袋,而他們裝8袋的時間,當地群眾才能裝1袋,關鍵問題還在于當地群眾裝的常常要返工。他發現,技術不過關,熟練程度低,這就成了當地群眾的一大弱點。因此,他總結出了一個經驗:農民必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要通過技術培訓和信息指導,迅速轉型,變成時代需要的新型農民。他建議,政府能多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培訓,讓農民從思想上重視,從技術上提高,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能快速適應。
“雖然我們農民的技術水平現在還不成熟,但是非常淳樸。”崔德娃說。在去年裝袋完成后,他給雇來的群眾發工資,他們全都推辭不要,說是他們在學技術,都沒交學費,還給合作社浪費了不少材料。崔德娃聽了這些話后,深深地被家鄉的父老鄉親感動著,他肩上的擔子也一下子變得更重了,他必須要把產業搞起來,帶領群眾富起來。
社員在大棚對香菇進行管護
產品受歡迎
令他欣喜的一件事是,去年合作社種植的1萬袋香菇出菇時,很快就銷售一空。公交司機,路過的驢友,送貨經過的三輪車主,周圍的群眾都競相購買。因為合作社里的香菇水分少,價格低,往往大家買完第一次之后會吆喝親朋好友一起來買,合作社內的香菇還沒被運出去,就已有很大的銷量,1萬袋全部銷出去后,就有了五六萬元的純利潤。“香菇是不愁銷路的,關中平原那邊市場大,今年種植多了后,可以將一部分烘干,做成商品售出去。河南路過的商人也大批量收購。”崔德娃說。
農民發展產業需多方扶持
在與崔德娃的聊天中,他對我說了一件事。他去河南考察時,發現當地的政府相當支持老百姓發展產業,一旦老百姓有想法,他們會上門為老百姓服務,等老百姓產業落實后,他們還給相應的補貼。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非常高,在那里已經形成很大規模。他希望,我們的政府能在農民產業發展上也給予大力支持,應多鼓勵群眾,幫助群眾,變群眾上門為干部上門服務。
現如今,崔德娃的食用菌合作社已經進入正軌。今年合作社預計種植10萬袋香菇,要建60個棚,需要雇傭勞動力上百個。“合作社發展起來后,要租農民的土地用,農民就可以利用閑置土地賺錢,一些農民在看到合作社的發展情況后,也定會躍躍欲試,加入到產業發展的大軍中,一些在外打工的人也會被吸引回來。這就能達到我們最終的目的,共同富裕。”崔德娃說。
他還聽說,今年金陵寺鎮有幾個大的項目要進行,這將使全鎮的基礎設施有一個大的改觀,他對鎮、村的發展充滿信心。“我想啊,大多數人應該都像我一樣,夢想著自己的家園是一個青山綠水環繞、雞鴨成群、環境優美、居住條件好、基礎設施到位、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的地方,一個能讓人想起濃濃鄉愁的地方。我相信國家、人民都在努力,將來一定會實現。”日暮下,崔德娃淡淡地說著,眼神里露出一種堅定。瞬間,我被這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下農民感動。我想,新時代下,我們的農民正在悄悄轉變,我們應為這種轉變欣喜,也要為之加油,鼓勁,他們一定能闖出夢想中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