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在2013年8月聯合下發《關于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設崗位計劃的意見》,旨為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進入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站施展才華,著力解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老齡化嚴重、專業結構不合理、服務能力不強和后繼乏人等突出問題,探索建立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人員更新長效機制。
6月28—29日,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江西、福建、浙江、甘肅、山西、江蘇、安徽、海南、重慶、陜西、河北、寧夏、青海13個省(區、市)積極調查摸底、統籌協調、開創性地開展了特崗計劃試點。
江西根據全省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編制、年齡結構等狀況和對農技人員的實際需求,定向招收有本縣戶籍、年齡不超過28周歲、并已報考當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應(歷)屆高中畢業生,由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和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負責進行3年大專學歷的定向培訓,經考試合格的畢業生,由生源所在縣(市、區)人社部門,根據簽訂的定向培養協議書和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辦公室簽發的就業報到證辦理正式聘用手續,安排到邊遠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不少于5年,并為他們繼續深造、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創造條件。
“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和定向就業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把就業關口前移,對應(歷)屆高中畢業生來說,一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二學為所需、學有所用,三沒有了找工作難的后顧之憂。對基層農技服務站來說,有效破解了農技人員‘進不來、留不住、用不上’的難題。”江西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萬秋根對記者說。“下一步我們要善做善成、善始善終,用5年時間,通過這種模式在全省培養3000名留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基層農技員。同時積極與教育、財政、人社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三定向’培養計劃與國家高考政策相銜接、學生的學費減免政策以及基層農技站的編制保障政策。”
福建今年開始實施了鄉鎮農技推廣緊缺專業定向委培招生計劃,從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相關涉農專業的普通高考生中,定向招聘本科和專科學生各50名,入學注冊前與戶籍所在縣(區、市)農業局簽訂委托培養協議,畢業后經當地農業和人事部門考核合格,直接與有空編、空崗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簽訂聘用合同。定向委培生在校期間,學費由省級財政按每年每人1.5萬元的標準連續補助3年,但要求其不得轉學、轉專業和參加全日制“專升本”考試,畢業后在聘用單位連續工作時間不少于5年,對于違約的學生,不僅要一次性交回在校期間的全部學費,還要繳納全部學費5倍的賠償金。為了讓定向委培生能夠繼續深造,福建農林大學會每年將招收100名具有專科學歷的鄉鎮農技員,單獨成班進行專升本函授。
福建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李晉芬告訴記者,采取“定向委培”方式和本土化就業辦法,一來解決了農村學生的學費難題,二來解決了畢業后的就業難題,三來解決了鄉鎮農技站招人難和專業不對口的難題,實現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有效對接。
記者一路采訪下來,感到“三定向”培訓模式和定向委培方式,是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的有益探索和補充,真正為高校畢業生進入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搭建了綠色通道。今后要吸引越來越多高校畢業生涌入基層農技推廣的這片人才洼地,首先亟需細化實施方案,建立財政保障長效機制,將特崗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其次打破“逢進必考”的限制,打通特崗計劃與縣鄉兩級事業單位的直接錄用通道;第三加大獎勵機制和扶持政策,讓“特崗”真正特起來,變成盼著去、干得好、待得住、有奔頭的崗位,在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中產生“鯰魚效應”,在高校畢業生中起到萬有引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