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時,桐鄉(xiāng)市崇福鎮(zhèn)新開河邊,范建良和他的蔬菜基地的4名工人,正在將從河里打撈上來的垃圾進行簡單分類—白色塑料袋、啤酒瓶等運到附近垃圾場,水藻浮萍等鋪入菜田,經過高溫發(fā)酵等腐化成肥料。
“我們認領了新開河流經蔬菜基地內一公里左右的河段,連接崇福的南沙渚塘和牛橋港,河水是附近農戶灌溉的主要水源。”范建良說,今年47歲的他是崇福最早的一批種菜大戶。早在1995年,他就承包了22畝土地建起果蔬種植基地,19年過去了,目前種植規(guī)模增加到375畝。
“以前河水又臟又臭,根本不敢取水灌溉,我們就在基地建了一個蓄水池,經過凈化處理后才能使用。”老范說,政府整治后,河道的水質明顯提升。
由于種植農作物使用的農藥化肥殘留隨著雨水或地下水流入河道,整治后的清清河水,富營養(yǎng)化日益嚴重,加上附近村民生活垃圾的堆積,河道又變成了一條“垃圾河”。
了解到河水污染的原因,同時更是為了向市場提供綠色無污染農產品,老范一咬牙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全面實行生態(tài)化種植:人家用化肥,他用有機肥;人家用農藥治蟲,他用防蟲網、殺蟲燈、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有機肥來源于附近的養(yǎng)雞場和養(yǎng)豬場等,這又間接減少了因養(yǎng)殖污水排入河道而造成的污染。
這樣一來,產品質量高了,對河道污染少了,但成本卻上去了。太陽能殺蟲燈一只就要1600元,老范農田安了126只,老范說,這可以抵得上人家?guī)啄贽r藥的費用了。但老范覺得這個投入值:“為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全、放心,更為了生態(tài),保住我們菜農的灌溉‘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