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傍晚,平原縣坊子鄉葉莊蔬菜交易市場,蔬菜經紀人王寶華正指揮工人們把西葫裝車。晚上9點車輛準時出發,經過350公里的路程,第二天早上4點多新鮮的西葫到達了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
王寶華做了28年蔬菜經紀人,平原到北京這條線就跑了11年,每天經手運往北京的西葫就有10萬斤。“現在都講京津冀協同發展,我希望德州菜能打響自己的品牌,在北京占據更大市場。”他說。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我市明確提出建立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通過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建設高標準產業園區、提高供應能力和水平等舉措,積極打造京津冀優質“菜籃子”。
區域優勢明顯 全市蔬菜近三成直供首都經濟圈
我市素有“京津南菜園”之稱,具有適宜蔬菜生產的自然條件,種植基礎好,區位交通優越。特別是京滬高鐵通車后,一小時即可進京,蔬菜銷售運輸優勢更加凸顯。
作為我市農業龍頭企業,齊河美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向京津冀市場供應蔬菜300余噸,占公司總銷售量的20%,包括了黃瓜等10余種家常菜及紫背天葵等20余種特色菜,年銷售額達4000萬元。“我們的產品能打入京津冀市場,憑借的是良好的品質。”公司董事長董戰東介紹說。美東通過打造蔬菜產銷全產業鏈,每個產品從生產到物流銷售都可追溯,蔬菜安全得到保障。
禹城向陽坡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主打有機品牌,積極搶占高端市場,每月有機韭菜等10余個品種、20噸蔬菜直供京津冀的超市、酒店,目前已與北京家樂福超市、丹尼斯百貨、喜來登酒店等200多個客戶建立了合作關系。
據統計,去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300萬畝,產量達1200萬噸,有1000萬噸蔬菜實現外銷,其中銷往京津冀市場的蔬菜就有300萬噸。
多因素制約品牌影響力 設施化、園區化水平亟待提升
盡管我市蔬菜在京津冀占有一席之地,但拿出任何一個縣都無法與壽光匹敵。壽光蔬菜80萬畝全是設施蔬菜,僅每年直供北京的就達140萬噸,高端品牌市場份額達20%。
我們的差距在哪里?市蔬菜辦主任田京江直言:“設施化水平相對較低,園區化經營程度低,制約了我市蔬菜產業發展。”據了解,我市300萬畝蔬菜中設施蔬菜僅占50%,露地菜面積大,結構性賣難現象時有發生。設施蔬菜盡管門檻高,但風險小、收益高,目前一個百米長的蔬菜日光溫室收益就達10萬元以上。
其次,高標準產業園區數量和單體規模有待提高。我市已建設266個高標準蔬菜產業園區,但總面積僅為15萬畝,占全市蔬菜面積的二十分之一,且多數園區蔬菜種植面積僅為100畝左右,少小弱的現狀與蔬菜大市的地位不相配。
再次,我市蔬菜標準化管理水平也需提升。蔬菜實現產前、產中、產后標準化管理的僅為60%,通過綠色、有機認證的數量較少。“我們在營銷中,還欠缺商品化意識。”田京江說。他告訴記者,我市蔬菜質量盡管不錯,但大多是成捆成堆運往農貿市場,不如包裝上市后的凈菜收益高。好菜沒好價、優質不優價,導致我市蔬菜銷量大卻收益低,在高端市場缺乏競爭力。
構建三大板塊 推進“四化”促產業升級
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我市蔬菜產業怎樣搶抓機遇?田京江介紹說,目前我市已規劃好三大板塊,全力推進蔬菜生產向“四化”發展,即設施化、園區化、標準化和品牌化。
京滬鐵路線以西板塊,以德城區、平原縣的7個鄉鎮為主體,突出發展拱棚西瓜、日光溫室黃瓜及葉菜類露地菜。京滬鐵路線以東板塊,以陵城區、平原、禹城、臨邑、齊河、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縣市區的32個鄉鎮為主體,突出發展溫室西紅柿、溫室西葫、拱棚韭菜及名特新稀蔬菜。寧津樂陵慶云板塊,以3個縣市18個鄉鎮為主體,突出發展香菜、辣椒、洋蔥、馬鈴薯等出口創匯型蔬菜。
今年我市以“規模調大,結構調優,效益調高”為目標,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壓縮露地蔬菜,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年底前力爭新增設施蔬菜面積15萬畝,蔬菜總產增加100萬噸,產值增加12億元。力爭到2020年,全市蔬菜產業形成“三個一百”的種植格局,即100萬畝日光溫室、100萬畝拱棚、100萬畝露地菜。
結合兩區同建,我市集中資本、科技、管理等要素,加快發展特色園區、精品園區,以此推動產業提檔升級,新發展高標準蔬菜產業園區20個以上。進一步提升蔬菜質量,抓好投入品監管、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把美東、向陽坡的二維碼可追溯標識做實,引導企業開拓市場,促進更多優質蔬菜進入京津冀高端市場,打造10個以上知名品牌。
與此同時,強化龍頭企業引領,進一步發揮經合組織作用,建立協調市場、企業與基地菜農利益的長效機制,積極發展訂單蔬菜,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一體化水平。創新服務方式,推廣水肥一體化基質栽培應用等3至5項新技術,推廣日光溫室夏季綜合利用等新栽培模式,培訓菜農5萬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