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白領到農村養豬?普通人想象不到的事情,就發生在李秋紅身上。
換一種活法 白領返鄉養豬
李秋紅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區,21歲去了廣東省韶關打拼,通過自己的出色表現當上了一家度假村的部門經理,通過一次去北京學習的機會,她遇到了在北京打工的寬城板城鎮東杖子村小伙張會文,兩人一見鐘情,定下終身大事,不久舉行了婚禮,隨后她攜夫到廣東自己投資開辦東北風味的小飯店。然而,夫妻倆在廣東打拼兩年多后,卻打起了回家創業的念頭。
當年的板城鎮東杖子村是一個不足500戶人家的小村,這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看著這片貧瘠的土地,李秋紅更清楚地認識到,要想走上致富路,就得自己學會一門拿手的技能。
通過一年對農民優惠政策的不斷學習以及市場的調查,李秋紅認識到惟一能使自己致富的就是養豬。盡管對生豬養殖一無所知,但李秋紅憑著一股鉆勁不分早晚地學,于是,她投資1.7萬元,在自家的菜園子蓋起了一幢豬舍,買來4頭母豬開始繁育仔豬。
“剛開始特別艱難,那會我在外面上班,她在家里養豬,棒粒都是賒來的,” 張會文說, 每天天沒亮,李秋紅就要起來打掃棚圈,清理糞便,粉碎飼料,邊學邊養。她的努力終于換來了可喜的成果,共繁育母豬11頭,仔豬80頭,出欄肥豬24頭,獲利13000元。
養殖場逐漸步入正軌后,為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為了保證豬舍的環境,降低養殖風險,李秋紅多方籌措資金14萬元,成立了寬城寶山養殖公司。然而,她的養豬事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場疫病,讓她的養殖場損失過半,但是,養殖公司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再投入4萬元,該借的親朋好友全都借遍了,怎么辦?急得李秋紅團團轉。
不拋棄不放棄 用信念撐起理想
“無論如何我決不放棄!”李秋紅說。“當時我在家看著豬,我媳婦就去廣東打工掙錢,”張會文說。3個月后,李秋紅帶著打工掙來的2萬元回到了家鄉,使寬城寶山養殖公司的資金得到了補充,養殖場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去年新蓋了豬場,”李秋紅對記者表示,她的事業離不開好政策的扶持。目前,養殖場一年的純收入達到40余萬元,為了實現養殖的多元化,李秋紅和丈夫張會文還投資12萬元在豬場旁邊修建了占地9畝的養雞場,李秋紅在養殖過程中,還不斷創新科技,對產蛋率低的蛋雞,研發出用肉蟲喂養的辦法,不但雞蛋營養豐富,而且肉嫩鮮美。
幾年來,李秋紅把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養殖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周圍的貧困村民,有技術上的,有知識上的,有經驗上的,更多的是經濟上的。李秋紅說,自己致富了,也要帶領鄉親們富起來。
也許,在旁人看來,李秋紅活得多少有點不值:雖然賺了不少錢,但幾乎沒有買過奢侈品,放棄了曾經五顏六色的大城市的生活,但她自己是自得其樂,“錢少了會有生活的壓力,賺的錢能讓我感受到是在享受生活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