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政部網站消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精神,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中央財政于2007年開始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在農戶和地方自愿參與的基礎上,為投保農戶(包括規模經營主體)提供一定的保費補貼,引導和支持其參加農業保險,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范圍已由最初試點的6省(區)擴大到全國,補貼品種由最初的5個種植業品種擴大至種植、養殖、林業3大類15個品種,基本覆蓋了主要的大宗農產品[-0.87% 資金 研報],各級財政合計保費補貼比例平均達到75%-80%,較試點初期大幅提高。2013年,中央財政撥付保費補貼資金126.88億元,是2007年的6倍,帶動全國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06.7億元,為2.14億戶次投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39萬億元,為3367萬戶次農戶提供保險賠款208.6億元,發揮了較好的強農惠農政策效果。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農業保險市場。同時,中央財政探索建立了多方參與、共擔風險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在農業風險防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是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
農業保險是市場經濟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通行做法。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可以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代替直接補貼對我國農業實施合理有效的保護,減輕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沖擊,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中國,農業保險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央重視農業保險
中央很重視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已經在全國各地區全面起步 。但總體看,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為農業產值的3.2‰,覆蓋面積僅占我國耕地面積的1/4,發展模式還不成熟,對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相對有限。
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本經營模式還是將業務委托給商業性保險公司來做,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這種運作模式仍處于試點階段,相對比較粗放。
再加上中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農業生產情況差異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繼續完善。由政府成立非營利性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統一進行農業保險的產品設計、管理和經營,建立政府主導和管理、市場化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運作模式。
對重點農產品進行統保。例如,全國范圍內對小麥、水稻、棉花、生豬、奶牛等戰略性農產品資源進行統保,各級地方政府可在烤煙、林木、茶葉、蔬菜、水產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上開展統保試點。
農業保險制度紅利逐步顯現
在改革紅利的刺激下,中國農業保險在短短7年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覆蓋面和參保農戶數顯著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被瑞士再保險公司稱為“世界農業保險典型模式之一”。
覆蓋面逐年擴大,躋身于全球最為重要和活躍的農業保險市場之列。2007年至2013年,我國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11.06億畝;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306.7億元。業務規模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已有上百年農業保險發展史的美國。農業保險開辦區域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承保農作物品種達90多個,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領域。2013年,中國農業保險實現“四個突破”:主要農作物承保面積突破10億畝,達到11.06億畝;保險金額突破1萬億元,達到1.39萬億元;參保農戶突破2億戶次,達到2.14億戶次;保險賠款突破200億元,達到208.6億元。水稻、玉米、小麥三大口糧作物的保險覆蓋率分別達64.9%、67.3%和61.8%。
功能作用日益凸顯,成為農業生產的“穩定器”。2007年至2013年,我國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1.39萬億元,年均增速52%,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07萬億元,向1.47億戶次的受災農戶支付賠款744億元。2013年,農業保險支付賠款208.6億元,同比增長46.72%,受益農戶3367萬戶次,戶均賠款620元。在去年黑龍江特大洪澇災害中,農業保險支付賠款27.16億元;受益農戶50.9萬戶,占參保農戶的59.7%;戶均賠款5336元,占當地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62%。最多的一位種植大戶獲得賠款352萬元。
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成為國家實施惠農政策的重要渠道。目前,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從2007年的6家增加到23家,絕大多數省份均有2家以上的經辦機構,初步實現“適度競爭”的市場結構。全國共建立農業保險鄉(鎮)級服務站2.3萬個,村級服務點28萬個,協保員近40萬人。蔬菜、生豬等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不斷拓展,風險保障從傳統的保自然風險向保市場風險拓展,促進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問題。人工干預天氣、無人機航拍等新技術不斷引入,提高了農業保險科技水平。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合作不斷深化,提高農戶風險抵御能力和還貸能力,幫助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
農業保險也是轉變政府職能,通過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實現“政府購買服務”的合作典范。2013年,中央財政補貼保費120.38億元,而農業保險保險金額達到1.39萬億元,中央財政補貼資金的杠桿率超過116倍。通過保費補貼政策,既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又充分利用了保險公司的現有資源,有效發揮了公共財政“四兩撥千斤”的效應。農業保險已成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成為各級政府部門貫徹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做好“三農”工作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