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河底鎮陽社村外的方田林網,隨著噴灌系統開關“嘩啦啦”的擰開,一股清澈的深井自來水,隨著管道的噴頭,奔流噴涌而出,澆灌著春季動身的冬小麥。
“沒想到現在的灌溉變得如此方便,節水、省力、減輕群眾經濟負擔,我們打心眼高興。”陽社村村民趙平義看著正在澆地的噴灌系統,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慨。
聞喜縣被國家確定為2013—2015年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總投資8153萬元,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8萬畝。為再現全省小麥種植大縣和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的風采傾注水利支撐。一期項目區,總投資2650.25萬元,涉及河底鎮、裴社鄉2個鄉鎮沙渠河以南的24個行政村,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7萬畝,在小澤、大澤2個行政村實施大棚蔬菜滴灌1004畝;在北郭村、小寺頭、陽社等9個行政村實施半固定噴灌7624畝;在保安、大澤村、南郭等16個行政村實施管灌18686畝。項目區鋪設聚氯乙烯塑管(PVC管道)249.53公里,聚乙烯塑管(PE管道)37.90公里,建設井房45座,更新機電井12眼,挖填土方31.81萬立方米,已恢復灌溉面積1.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4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67.8萬公斤,新增節水能力282.2萬立方米。不僅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十分可觀,而且實現了地下水止降回升,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如何破解項目完成,發揮水利設施作用,惠及百姓的難題,成為聞喜縣水務部門農灌“節流”的“聞喜探索”,也啟程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農業節水的征途。
——節水效益明顯。節水灌溉既項目實施后,灌溉水利用率平均提高30%。以陽社村為例, 1800畝農作物,大水漫灌一個月才能澆一遍水,如今12天七個居民組就澆一茬水,每畝節水約50立方,每年澆水四遍,可節約36萬方水資源,通過節水灌溉,大大保證了北郭、小寺頭等9個村農田有效灌溉,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
——節省澆地用工。水資源匱乏的地方,人們就認識到,不走節水灌溉的路子,農村經濟發展就沒有出路。針對半固定噴灌使用,陽社村創出了自己的新路子,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按照“四定”模式,提高噴灌使用率。為了使設備使用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村里出臺《設備運行管理辦法》和《操作規程》,成立節水灌溉專業隊,實行定人員、定收費、定標準、定灌法“四定”管理,實現了一家一戶分散作業到專業組織運行,將設備管理和使用落到實處,有效發揮設備完好效率和使用率,也大大地促進了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減輕農民經濟負擔。由于實施節水灌溉,使水費大幅度降低,農民在節水灌溉中得到了實惠。據陽社村村委主任趙江杰介紹說,通過實施節水建設和大面噴灌工程,廢棄的深井得到復活,輸配電設施得到修復,灌溉費用由過去每畝次85元降為35元,畝澆地節約費用多達50元,僅此一項,全村1800畝水澆地節約費用近10萬元。同時收取的收費及管理費用合理有據,群眾表示認可和贊同。
——推進現代農業步伐。河底、裴社兩個鄉鎮節水灌溉項目的實施,推進了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由傳統灌水習慣向現代灌溉方式轉變,由粗放型農業向現代節水高效農業轉變。裴社鄉農業科技示范園負責人孫云龍介紹說,在蔬菜大柵,采用微(滴)灌,灌溉水利用指數達0.9,既節約了水又節省了錢,也推進了園區的種植結構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較大的高效農業種植方面調整,使灌溉和施肥、防蟲得到有效結合,收到了省水、省工、省肥、省時、省費和增產增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