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全國第二大龍蝦基地有她的功勞

   日期:2015-03-1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00    評論:0    
全國第二大龍蝦基地有她的功勞

  3月9日下午1點到壽縣指導農戶,當晚返回合肥,3月10日早上7點又要出發去蚌埠……“后天我還不知道自己在哪呢?”天氣漸暖,已進入魚蝦生產旺季,60歲的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丁鳳琴退而不休,馬不停蹄地下鄉指導農戶。丁鳳琴是我省現代農業水產(蝦蟹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先后榮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科技扶貧獎”、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從業30多年來,丁鳳琴有一半的時間呆在鄉下,手把手指導農民搞水產養殖,幫農民致富。農民們親切地喊她“常住魚塘邊的專家”。

  蝦蟹類水產首席專家每年一半時間在魚塘邊

  聞名金寨的養蝦大戶汪雷曾用水果和蔬菜精心雕刻了一個立體風景雕塑,上寫“感謝恩師丁鳳琴”,用來表達對丁鳳琴的謝意。 2006年,在外地打工的汪雷回鄉創業,打算利用當地的條件搞龍蝦養殖,但苦于沒有技術,難以起步。丁鳳琴接到求助后,立即奔赴山區進行無償技術指導。在她的潛心扶持下,汪雷的“稻蝦共育”項目獲得巨大成功。如今,汪雷本人養蝦2000多畝,由他牽頭成立的“金寨縣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有社員320多戶,稻田、池塘養蝦面積70000多畝,優質蝦苗遠銷江蘇、上海等地,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為幫助像汪雷這樣的農民致富,多年來,丁鳳琴的日歷中幾乎沒有節假日。每年4月到10月是漁業生產旺季,她幾乎都呆在基層。查看2014年5月的考勤表,工作了36年的丁鳳琴如剛上班時一樣充滿干勁,只有一天呆在所里,其余30天都在農村指導農民。“如果在所里看不到她,那她不是在農村,就是在去農村的路上。”談到丁鳳琴的敬業精神,她的同事無不佩服。 30多年來,她的足跡踏遍了江淮大地,手把手地幫助無數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農民朋友們都親切地稱她為“丁老師”,說她是一個“常住魚塘邊的專家”。

  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奇跡

  丁鳳琴1978年從上海水產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丁鳳琴就代表水產所指導舒城縣河南鄉2000畝池塘養魚技術,并簽訂了產量目標賞罰合同。

  這2000畝魚塘分布在30多個生產隊,當時農村生活不便,為了完成任務,丁鳳琴吃住在鄉下,每天跑到各個養殖戶塘口做現場指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個多月才回家一次。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工作,2000畝魚塘產量全面提高了30%。

  “對于水產養殖科技工作者來說,我的工作崗位就在農民的魚塘邊。”1997年,在長豐縣下塘鎮,為更好地幫助農民利用當家塘開展水產養殖,她就在養殖池邊搭了個簡陋的小草屋,方便現場觀察分析研究。夏日水池邊蚊蟲多,她的皮膚被叮得紅腫、發水泡,冬天凍得手臉都皴裂了。工作辛苦而繁重,丁鳳琴卻不覺得累。這樣堅持了整整4年,終于換來了科研成果和農民的雙豐收。

  2002年,丁鳳琴團隊開始在下塘推廣龍蝦育苗養殖技術,自此,下塘龍蝦養殖面積逐步擴大,直到現在成為繼盱眙之后的全國第二大龍蝦養殖基地。

  科技興農,用技術不斷挑戰傳統農業

  三十多年來,丁鳳琴堅持把每一項研究課題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根據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開展研究,解決技術難題。作為蝦蟹產業的領軍人物,科技興農被丁鳳琴放在首位,她用技術不斷挑戰傳統農業。

  當河蟹養殖出現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現象時,丁鳳琴帶領團隊進行養殖技術模式改革,幫助河蟹養殖企業、個人進行養殖品種結構調整,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扭虧為盈。 2014年,作為首席專家,丁鳳琴向省里提出在全省推廣雙重循環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建議,如今,全省龍蝦養殖從2006年的不到10萬畝,增加到現在的80多萬畝。目前,這種技術水平處于全國領先位置。

  截至目前,丁鳳琴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30余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及成果10多項。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