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一個核桃的廣元致富路徑

   日期:2015-03-1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13    評論:0    

  核桃,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有“營養豐富的堅果”、“益智果”等美譽。

  由于其獨特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核桃種植及加工,如今已經被當作山區農戶脫貧致富的一種主要方式。四川是全國核桃主產區之一,2014年,我省核桃種植面積超過1070萬畝。尤其是位于嘉陵江上游、秦巴山脈中部的廣元市更是被稱之為四川境內核桃最佳適生區之一。目前,該市核桃種植產業基地超過165萬畝,年產量超過8萬噸。

  圍繞生態保護與農民脫貧致富 ,地方在核桃產業發展上有哪些思考及探索?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廣元市朝天區和利州區。

  朝天區的生態產業范本

  三年來,每到植樹季節,廣元市朝天區沙河鎮雙河村農民王國明都會去趟臨近的陜西省勉縣。一輛解放汽車,裝上兩千多株核桃樹苗,三天內銷售一空,然后回家打理核桃園。興之所至,他扯開嗓子唱上幾句山歌。老伴便會笑罵一句:“老不正經。”“以前窮得吃不上飯,沒力氣唱,現在日子好了,隨老漢去吧。”就像王國明兒子王云偉勸母親時說的,如今的日子與十多年前比變化巨大。

  王國明父子的致富路,是朝天區助農脫貧增收的縮影。如何既要青山、也要富裕?朝天區瞄準了久負盛名的朝天核桃。

  A

  一對父子的致富嘗試。35畝荒山種核桃,致富曾是奢望

  山多路遠、資源匱乏,想要發家致富十分困難。王國明的家鄉朝天區,恰好兩樣都占了。

  和貧窮斗爭,耗盡了王國明半輩子的心力。今年,王國明已經55歲,自家承包有37畝土地。十幾年前,只有嘉陵江灘邊那兩畝地可以種種油菜、玉米、小麥或水稻,其余35畝全是山地,種不了莊稼,索性荒著。全家撲在二畝地上,卻要在每年開春四處借貸。

  其實,自家山上并不是啥都不產,那幾株說不清年歲的核桃樹每年還能換個油鹽醬醋的開銷。“每年結了核桃,我老漢就背到街上賣掉。”王云偉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核桃樹結果的季節,因為那個時候母親總會在他的碗里多埋幾個荷包蛋。

  1999年,朝天區被納入第一批退耕還林區域。朝天區林業和園林局局長王全發回憶,當時農戶聽說退耕可以領補貼,爭先恐后前來領樹苗。

  2000年,18歲的王云偉和父親領了每畝每年210元的補貼后興奮不已。一個春季下來,35畝山地種滿了核桃樹。王國明盤算:照山上那幾棵老核桃樹的產量推算,三年里,自家就可以蓋上樓房,還有錢給兒子娶上媳婦。

  沒想到,由于品種落后等因素,他們的核桃林成了村里的笑話。到2005年,王國明父子在核桃林的投入超過5萬元,累計賣出的核桃卻不過1萬元。“還不如不種呢,別人栽幾棵松樹就跑出去打工賺錢了。”面對王云偉的抱怨,王國明內心也十分焦灼。

  拿著第一輪退耕還林補貼,王國明家不再挨餓。然而,過上好日子還只能是個奢望。

  B

  一個區的產業選擇。全域種植核桃,改變“山青人不富”

  退耕還林工作啟動后,生態效益很快凸顯。朝天區林業和園林局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全區新增林業用地12.2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達到59.3%;退耕還林地泥沙流失量較1999年減少30%,3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區得到徹底治理。全區累計創建省級生態鄉鎮13個,打造了一批綠色小康村、綠色小康戶,2012年,朝天區還獲得了“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區”等多項榮譽。

  然而,一大矛盾顯得更為突出:一邊是退耕還林“穩得住、不反彈”的要求,一邊則是廣大農戶脫貧致富的渴望。

  面對著“山青人不富”的狀況,區林業和園林局開展了多次低產林提質增效改造,全區還林地中有5.2萬畝改成了在朝天有著悠久種植歷史的核桃。該局產業辦主任孫亮做過統計,這些核桃林涉及3.9萬戶退耕農民共15.7萬人,占全區農戶總數的77%、農業人口的83%。

  孫亮還牽頭做了一次全區摸底調查:當地舊有的核桃品種老化,種植10年后才能進入豐產期;進入豐產期的核桃坐果率極低,一半果子落在地上;核桃林下空間利用率低,農戶在種植初期收益率極低。王國明父子正是其中代表。“核桃的特點是前期投入太大。根據不同的品種,核桃從種植到豐產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王全發說,這期間,必須靠發展林下種養來增加農戶收益。

  C

  一個產品的升級走向。提高核桃質量,促農脫貧致富

  首先進行的是改良品種。朝天區建立起區、鄉、村、組四級技術服務網絡,對農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當地制定了栽培技術規程,探索出方塊模型芽接技術,選育出3個省級優良品種,完成4.2萬畝核桃林良種改造,使得全區良種化率達70%,投產期縮短到6年,單株產量由6公斤增加到12公斤。

  為增加種植初期收益,當地在核桃林下推行“林+藥”、“林+菜”、“林+禽”的工作隨之在全區展開,鼓勵農戶利用林下空間,種植中藥材、蔬菜,養殖山羊、雞。

  朝天區林果科研所還推出主治核桃落果的技術,在種植面積幾乎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當地核桃年產量從3600噸增加到5500噸。在確保核桃質量方面,朝天區又首創核桃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實時監控”的區、鄉、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全覆蓋。

  2006年,王國明父子決定再賭一次,拿出3萬元,完成65畝核桃林的改造,還買來30只山羊和500只雞。

  2012年,核桃結出“金元寶”的日子終于到來。當年豐產期,30畝核桃林產出核桃6000公斤,以當時的收購價每公斤16元算,收入9萬多元。

  此后,王國明父子每年種植核桃的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陜西農戶也前來“取經”。

  王氏父子成了朝天區的種植大戶,產生巨大帶動效應。截至2014年底,朝天區核桃種植規模已達35.5萬畝、875萬株,建成萬畝基地鄉鎮12個、千畝核桃專業村110個、百畝核桃生產大戶600戶,實現產值13億元。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