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湖南省花垣縣:發展“特種養殖”留住年輕人

   日期:2015-03-0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89    評論:0    

  沿著寬闊平坦的吉茶高速公路,自東而上,大片膏腴良田映入眼簾。轉入一條溪邊小道,前行不到一兩公里,便見群山環繞、山清水秀的花垣縣立新村。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麻栗場鎮立新村是一個有著古樸風情的苗疆村寨,《小康》雜志記者在村子里看到青瓦房、吊腳樓鱗次櫛比,別有風情。全村一百多戶人家,各家門前庭院干凈整潔,環境宜人。傍晚時分,夕陽西下,炊煙裊裊,好不怡人。

  美麗鄉村舊貌換新顏

  “前兩年第一次來立新村的時候進村的路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都不好走呢。”與記者一起進村的小車司機龍師傅對此記憶猶新。現今的立新村村道寬闊平坦,水泥硬化的道路兩旁都建有排污溝,村道兩邊都種上了綠化樹。“立新村這兩年變化很大,且不說其它,起碼現在水泥路都通到家家戶戶。”龍師傅表示。

  過去立新村因地處大山,交通通訊十分不便。“還是那句老話,要想富先修路。”立新村村支書吳進文告訴記者。據了解,自2013-2014年響應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號召以來,湘西州人大機關工作組累計籌資948萬元,完成了老寨至立新至澎湖4.3公里同村公路的路面擴寬和硬化,新修了4.5公里的機耕道,硬化通組路0.6公里。目前全村家家戶戶實現了水泥路硬化到家、潔凈自來水到家、安全穩定用電到家;全村所有山塘、水渠得以修整,農田灌溉條件全面改善;全村改造危房9棟,新建房屋6棟,改造民居99戶;嶄新的立新村幼兒園為村留守兒童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新修的村部及籃球場為廣大村民提供了豐富業余活動的空間。

  記者留意到,這里家家都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與衛星信號接收器,就連廁所也進行了集體改造。一石姓村民告訴記者:“我們山旮旯的廁所現在也實現了‘六有’,有門、有窗、有頂,有便盆、有熱水器、有化糞池。生活越來越方便了!”

  發展特色產業才能發揮鄉情作用

  在吳進文盛情邀約下,記者體驗了一次苗寨純正的“農家樂”。在記者驚嘆菜肴“好吃到沒朋友”時,吳進文笑著接過了話茬:“是和你們平常吃的不一樣吧?今天這肉是我們傳統的土豬肉,魚是門口池塘撈的稻田魚,豆腐是自家磨的,菜葉是田里現摘的。還有別小看這盤炒蛋,它可不是雞蛋,是鴿子蛋。也是我們自家養的,要二三十個鴿子蛋才能炒這一盤哦。”

  怎么會有這么多鴿子蛋?原來,村里以乳鴿養殖為代表的特種養殖業已經蓬勃興起。

  如吳進文所言,“立新村今后的發展要靠村落特色”。于是立新村開展了以乳鴿、黑豚、竹鼠、豪豬、土雞、稻田魚、蜜蜂等為主導的特色養殖業,經濟效益初步顯現。同時,以杜仲、煙葉、百合為主導的種植業進一步鞏固,種、養殖業大戶穩定在30戶以上。

  吳進文身先士卒,充分發揮了帶頭人的作用,成立了進文特種養殖合作社。他先后學習了黑豚、豪豬等養殖技術,為的是帶領村民科技致富。“做科技致富帶頭人很不易,但通過學習,我的養殖技術精進了許多,黑豚養殖已在全村鋪開。”吳進文在湘西自治州人大、縣科技局等部門的幫助下,帶領該村通過現場看、骨干教學等辦法,舉辦了五期農技培訓。組織村民到長樂鄉躍馬、團巖坪等特色產業村學習竹鼠、乳鴿等養殖技術,參與培訓的村民達1200人次,人均達2次。因技術精進,黑豚、山雞等養殖大戶已發展到25家,懂得苗魚、豪豬等特色養殖技術,烤煙、百合等特色種植技術的農戶達106戶,占全村87.6%。州內瀘溪、永順等兄弟縣曾先后組團到該村學習考察。

  此外,吳進文還號召村里的年輕人利用“鄉情”開拓特色種養市場,服務鄉村。吳進文坦言,愿意留在村子里的年輕人不多,村里近些年前前后后培養出了20來個大學生,但由于種種原因返鄉的卻不多。于是,他從身邊做起,鼓勵獸醫專業的大兒子大學畢業后回到鄉村助力特種養殖,為全村養殖用戶提供技術支持。

  在吳進文的鼓勵下,村民黃清華作為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踏上了蔬菜種植之路,從去年開始承包村里土地進行蔬菜種植。從豇豆到青菜到辣椒,輪季種植,直接供貨到花垣縣食品加工廠批量銷售,銷量十分可觀。“第一年的收成還不錯,我也愿意帶著村里更多年輕人一起種,人多力量大,有錢一起賺,一起將特色蔬菜種植做大做強。”黃清華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留在村子里了,他深信以后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特色文化才能留住鄉愁

  立新村是一個苗族文化村,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曾獲民族文化之鄉的稱號。在立新村,除了整齊古樸的青瓦房,隨處可見身著苗服、講苗語的村民們。山寨里的人淳樸忠厚,文雅,熱情好客。當你入村時,穿著干凈整潔的苗服老人們總會面帶微笑親切向你打聲招呼,讓你備感親近。這個深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寨至今還有很多老人不會說漢語,因此苗族文化在這個小山村里保存得很純粹。苗歌、苗族刺繡、織錦、花帶,以及苗族武術蚩尤拳應有盡有,除此之外還有著長桌宴、舂米、打年把、撿田螺、捉黃鱔等許多原始的風土人情保留至今。

  吳進文說:“我們立新村未來要走的就是‘鄉音、鄉情、鄉愁’路線,一來到立新村你就馬上能融入自然。游客聽到鄉音,就能感受到過去那種原始的記憶與鄉情,并感受到濃濃的鄉愁。這才是我們的特色。”因此在特色文化推廣方面,吳進文每年都組織村民進行祖祖輩輩流傳下來最具苗族特色的長桌宴、舂米、打年把、捉黃鱔等最接地氣的風土活動,以吸引各方游客。

  為保留村中的苗繡技藝,2014年7月28日,在吳進文的主持下,立新村村部開設苗繡培訓班,有立新村以及周邊村共100人報名參加培訓,學習與發揚傳統手工技藝。據了解,近年來麻栗場鎮高度重視苗族文化傳承保護,多舉措弘揚和發展苗族文化,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18個村相繼建成了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狠抓苗族文化培訓,多次舉辦苗繡、苗鼓、苗族武術、苗歌等文化傳承保護培訓班;強化苗族文化宣傳,組建多支苗族文化文藝宣傳隊,進村入戶進行文化宣傳。

  “本土的就是最好的,那些我們容易忽視的好的本土產品一定要挖掘出來好好利用。”因此,吳進文提倡將后山被人忽視的但營養價值極高的野果八月瓜與當地未被重視的藥材五加皮加以利用,創造更多的價值。他打算在各家各戶門前建好竹架、竹柵欄。用三年的時間,讓八月瓜爬上各家各戶的竹架,讓五加皮遍布全村的柵欄,等到八月瓜開花結果、五加皮纏滿柵欄的時候定是全村一道獨具特色的靚麗的風景線,以此來建設綠色入戶長廊,打造美麗鄉村。

  社會在發展,農村在變美。在純樸的人文生態、天然的環境生態與純粹的文化生態滋養下,如吳進文所言,“立新村的明天定會是精彩的。”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