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以來,我國各地生豬價格從持續數月的深度下跌行情中強勢反彈,而在豬肉價格漲跌之間,“豬周期”頻頻傷農,產業軟肋屢屢暴露,種豬依賴進口、飼料價格受制于人、產業集約化程度低等一系列行業弊端逼問出“肉碗怎么才能端穩”的大問題。此外,在豬價處于深跌行情時,《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盡管國內生豬行業“產能過剩”,但豬肉進口甚至存在走私入境的可能。而和豬價下跌形成對比的是,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的飼料價格卻在上漲。
我國大部分中小型養殖場存在重引種、輕育種的情形,因為技術育種差、管理水平低、豬舍環境差等因素,導致企業養殖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不良循環中。
我國是生豬養殖量及消費量大國,最能體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種豬資源長期靠進口,是長期困擾業內人士的一大問題。
我國每年消費的豬肉已經超過5000萬噸,但是,絕大部分商品豬肉種源依賴進口,本土生豬市場份額極小。“決定豬肉品質的種豬大部分依賴進口,其弊端就是一方面令價格受制于人,有的企業花大價錢買來的只是國外一般的種豬;另一方面,存在很大的疫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