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9歲的龍廷國成為我區唯一一個“大足冬菜釀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近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又在幫助他收集資料,準備為他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傳承冬菜30年
龍廷國是中敖鎮關圣村8組人,曾擔任村社干部18年。29歲時,勤學好問的他開始“拜師學藝”,學做冬菜。教他手藝的,是原大足醬園廠廠長劉堂正。劉堂正被稱為“大足冬菜”所有傳承者的老師。
冬菜原名芥菜,常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原產中國,自古栽培,含豐富的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乳酸、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芥菜共有七個品種,大足冬菜屬大葉芥菜,因植株和葉片較大適于加工腌制。
龍廷國學做冬菜十分用心,從種植、收獲、清洗、晾曬……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學了一段時間之后,他便開始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邊種邊學,同時以自身獲得的經濟效益為“榜樣”引導周邊群眾種植。
2000年,龍廷國開始承包左鄰右舍的閑置土地,擴大規模種植,最多時發展到100多畝、40多戶“合作對象”。除了加工自己的冬菜,他還要收購散戶的半成品進行深加工,然后將成品交給海天石魂公司包裝出售。
獨特技藝鑄就“產品傳奇”
龍廷國釀制冬菜,不停留于對傳統工藝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傳承中不斷摸索、創新,尋找冬菜醇香的“獨特配方”。
師傅劉堂正坦言,龍廷國做冬菜,就像他的為人一樣,精益求精,不含半點虛假,“別人裝壇之前可能只揉四五次,而他一定要揉七八次”。所以,他釀制出來的冬菜,咸淡更加適口,香味更加濃郁,干濕度更加合理。
冬菜不僅釀制技藝獨特,產品的發酵時間也有講究。龍廷國透露,每壇冬菜至少要密封、露曬三年,才可開壇上市。一旦露曬時間不夠,包裝后的冬菜就會在袋子里產生氣泡,導致冬菜氧化變味,影響口感。
現在,龍廷國每年都能釀制冬菜400壇、約6萬斤左右,產品市場供不應求,往往每年還沒到冬菜收獲的季節,訂單便已經簽了下來。同時,他還成立了中敖圣龍冬菜專業合作社,申報了微型企業——大足關圣冬菜園。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市場價1.2元/斤,到現在的市場平均價格40元/斤,大足冬菜走過了漫長的一段歷史,也讓像龍廷國一樣的冬菜技藝傳承者嘗到了甜頭,讓閑置的冬閑田產生了數倍以上的效益。
下一步,龍廷國表示,將會繼續將會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將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農民享受到種植冬菜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