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1組。海拔1200米左右的金龍山上,一個林下生態雞養殖場內,成群的商品雞在山林里自由覓食、奔跑……
這是一個尋常的養雞場,背后卻隱藏著五名殘疾人的樂觀與堅強。
1999年,蘆山縣雙石鎮石鳳村樂陽軍因車禍致高位癱瘓。2014年7月,樂陽軍和同村其他四名殘疾人共同出資,成立益殘家禽養殖合作社,開始林下養雞。
自立自強,努力不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20分鐘與2小時之間的堅韌
上山路
1月30日中午,記者在蘆山縣龍門鄉隆興衛生院與樂陽軍相見。
剛賣完雞的他左手拄鐵拐杖,右手拿竹棍,雙腳慢慢挪動。
凌冽寒風里,樂陽軍邀記者一同上山,參觀他們的養雞場。
乘坐三輪車,到達龍門鄉紅星村金龍山下,一條曲折的山間小路蜿蜒至山巔。樂陽軍下車,拿起支撐行走的拐杖和竹棍,邁著艱難步子,一步一歇,朝著山巔而去。
上山路上,樂陽軍幾次險些摔倒。走出不過幾十米,他臉上已開始冒汗水。他告訴記者,養雞場喂養雞的是另一名合伙人的父親。
10多分鐘后,一名老人從山上下來,攙扶著樂陽軍上山。從山腳到養雞場,約一公里路程,健全人只需20來分鐘,可樂陽軍在有人攙扶的情況下,用了近2個小時。
這樣一個連走平路都艱難的人,怎么會選擇在海拔上千米的高山上搞林下養雞呢?
養殖路
震后5名身殘志堅者的勇氣
在搞林下養雞前,樂陽軍養了10年的肉兔,到“4·20”蘆山強烈地震前,年出欄肉兔五六千只,累計養兔純收入超過10萬元。然而,地震來襲,震倒兔圈,砸死了幾百只兔子,樂陽軍損失不小。
心痛之余,樂陽軍開始考慮不需要圈舍的林下養雞。而且災后重建,樂陽軍建新家,背負了債務,需要繼續努力,掙錢還債。
他將林下養殖的想法告知同村的馬定平、金明軍、陳玉清、寇玉芬等其他4名殘疾人,五人一拍即合。
“殘疾人找工作難,但絕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努力獲取成功。”在同樣的信念下,五人決定聯手從事林下生態雞的養殖。為尋找到最適宜的養雞場,五人多方考察,發現金龍山上生態環境好,山高林密,空氣清新又安靜,適宜放養山地雞。
2014年7月,五人共同出資10萬元,在金龍山租用林地500畝,成立益殘家禽養殖合作社。同時,蘆山縣殘聯給予他們1萬元補助。為系統學習林下養殖技能,樂陽軍還先后到自貢、簡陽等林下養殖基地參觀、學習。
場地選定,技術到位。樂陽軍和伙伴購回2000只雞苗,就此開始了林下養雞的創業生涯。
脫貧路
2000只雞苗帶來信心
樂陽軍和伙伴選定的養雞場植被良好。1月30日,走近養雞場,森林里傳來陣陣雞鳴聲。
一聲吆喝之后,樂陽軍拄著拐杖,將玉米撒向雞群。三五成群的大紅公雞涌向食物,一時間,林子里熱鬧異常。
“喂慣了,聽我一喚,它們就從四面八方跑來!”樂陽軍一臉滿足。他告訴記者,他們的雞大多數時間在林子里尋找野草、蟲子吃,此外每天還會吃一些投放的玉米。“從喂養的環境、氣候到雞食等全是生態的,這樣喂出來的雞,吃著放心”。
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樂陽軍和伙伴們瞅準了“健康食品”市場。隨著人們對“舌尖上的安全”越來越重視,他們堅信,只要念好“生態經”,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2000只雞苗已長成大公雞,并陸續上市。”樂陽軍估算,這批雞大概能賣10余萬元,“估計賺頭不大,但這一批積累了不少經驗,為今后擴大放養規模打下了基礎。”樂陽軍對未來非常樂觀。
采訪手記
用生活的態度
丈量人生的厚度
“林下養殖這條路,再苦再累我們都會一直走下去!”這是采訪中,樂陽軍和伙伴說得最多的話。他們說,艱難已經習以為常了,最怕的是缺乏資金。災后重建中,不同程度地加固或重建新房,已讓他們捉襟見肘。辦林下養雞,每人投資的2萬多元都是東拼西湊借來的。
目前,2000只生態雞已經出售了幾百只,歸還借款4萬多元。他們說,人要講信用,借了錢就要還,所以他們邊賣雞邊還款。
殘疾是一種缺憾,他們卻因殘疾的磨煉,而對人生產生了更堅定的信念和更頑強的意志。
他們克服自身困難,憑借堅強的毅力和自強自立的信念艱苦創業,努力脫貧致富。他們用樂觀而堅強的生活態度,丈量著自己的人生厚度,感動著別人,也激勵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