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如何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保障糧食安全?
四川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王國敏認為,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農業農村外部環境和自身內部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前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一些復雜而深刻的問題。例如,勞動力與土地成本持續提高,比較利益的存在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等優質稀缺生產要素不斷流失,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緊缺,“誰來種地”的問題亟待破解。
“新常態”更加注重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這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機遇。王國敏強調,“從追求產量到關注質量與效益,從依賴資源消耗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明確了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與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王國敏表示,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體現了保障糧食安全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一是強化糧食省長負責制。此舉彰顯了地方政府是糧食安全的責任主體,在明確的目標導向下,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注重對促農抓糧的職能本分,進而制定并施行一系列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的確保糧食安全的策略。
二是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傾斜。種糧比較利益低下是制約糧食安全的癥結所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傾斜”,抓住了促進糧食增產的根本動力。同時,也明確了糧食主銷區的糧食生產責任,主產區與主銷區共同致力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實踐,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三是更加注重與糧食生產相關的農業資源配套建設。中央一號文件以“基本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豐產科技”、“鹽堿地改造”等方面為基本著力點,為糧食增產與糧食安全提供了現實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