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農民心中的“菇神”。30年執著追夢,寂寞為伴,心酸幾多。小蘑菇撐起大事業,破繭化蝶,一代菇神鑄就科技成果轉化的傳奇。
常明昌辦公室里有一顆碩大無比的靈芝,令人稱奇。辦公室墻上“菇神”兩個遒勁的大字,更引人側目。
原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農業部副部長洪紱曾的題字,道出了九三學社社員、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常明昌30年追夢之路,詮釋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傳奇。
把論文做在大地上
創業之初,他找了一塊空地,挖了幾條地溝,蓋上塑料布,這便是他原創的菇棚。為了種植成功,他曾24小時守候在菇棚,燒火、調濕、保溫,比看護自己的孩子還精心。
為了學習大規模生產和管理的經驗,他自費到福建、上海等地“取經”。到福建山區學習時,為節約經費,常明昌租了個小摩托,司機在前,他和助手擠在后座,山路蜿蜒崎嶇,險象環生。
寒來暑往。經過3年多的刻苦鉆研,常明昌用堅韌克服了一道道難關,掌握了一整套生產技術。
科研取得成績后,常明昌開始思考如何將實用技術推廣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開拓出一條新路。食用菌庭院式栽培,一家一戶,利用農民的房前、屋后、大棚、地窖、窯洞以及其它閑置的空地。為了及時給農民提供技術服務,他經常深入農戶具體指導,反復講解,設立免費技術咨詢電話,幫農民解決食用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他真心真情把技術成果送到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九臨合作”扶貧創收
1999年,常明昌參與九三學社與臨汾的“九臨合作”,來到國家級貧困縣——臨汾市安澤縣蹲點扶貧。結合當地的氣候和特有的條件,常明昌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山區的小路上,在累計工作的9個月時間里,他100多次去安澤,行程達6萬多公里。他每天穿梭于大棚之間。赤日炎炎的夏天,穿著背心站在河灘、大棚、樹林為農民朋友講課。他幫助安澤縣建成了30個大型食用菌生產基地,從第一年的110萬袋產量到第二年的330萬袋,常明昌功不可沒。隨后,常明昌在安澤縣又建起了山西最大的香菇基地,生產規模達到500萬袋。
為了解決產業化生產滅菌問題,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比較了國內所有設計方案和方法,請教了許多專家,終于探索出了一套連體式雙保險滅菌新方法。
兩年的時間,常明昌為該地區新增產值4000萬元,昔日被用來燒火的樹木枝條、玉米芯、秸桿、鋸末等,變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財源,使這個多年來一直被貧困困擾的國家級貧困縣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首先嘗到了甜頭。從此,常明昌在食用菌栽培行業名聲大震,各地紛紛慕名前來邀請他幫助發展食用菌產業。安澤的成功經驗,在三晉大地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一時間,前去參觀學習的、購買菌種的、聘請技術員的絡繹不絕。
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取得傲人的成績后,常明昌并沒有得意。在推廣技術的同時,他也看到了傳統農業的弊端——低產、低效。
2000年,常明昌再次踏上了調研考察的道路。山東、上海、福建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被福建工廠化的生產所震撼。在震撼的同時,也讓他看到了食用菌的發展方向。在隨后的考察中,他發現這些食用菌生產車間,完全實現了對溫度、水分、養分、通風、光照等食用菌生長要素的精準控制,可以一年四季不間斷地進行生產,完全擺脫了傳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束縛,真正達到了高產高效。
“我有責任引進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引領農民轉變生產方式。這個工作如果我不做,而等著別人來做,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這個頭必須要我來帶!”毅然決然的常明昌決定拿出自己200萬元的積蓄,建設山西省第一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車間。先進的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慕名而來。
從2005年至今,常明昌帶領他的團隊,先后幫助31家企業建立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其中年產值過億的達到6家。因此,在業內他被譽為“山西省現代食用菌產業奠基人”。常明昌還致力于九三學社與晉城市的“九晉合作”,在晉城市澤州縣建立了“九三學社山西省委現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園區歷時10年的合作發展,目前生產規模8000噸,年消化玉米芯、棉籽殼等農作物下腳料15000余噸,輻射帶動農戶2000余戶。目前該公司所屬園區已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食用菌產業重大項目示范基地,并成為全省最大的白色金針菇和杏鮑菇工廠化生產基地。
農業工廠化:用非農思想解決“三農”問題
20多年來,常明昌在山西省30多個縣(市)進行了科技扶貧和科技成果轉化。創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和白靈菇生產基地,培訓農民3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6億元;在安澤、澤州、清徐、太谷等縣創立了省內最大的香菇、白色金針菇、白靈菇、靈芝和猴頭菇生產基地;發明了抹泥墻栽培靈芝、香菇、猴頭菇新模式。從簡陋的地溝、菇棚,到花園式的基地;從傳統的庭院式生產,到現代化的工廠化生產,常明昌的食用菌栽培事業發生了破繭化蝶式的質變。從過去的小打小鬧,分散作業,到現在的大規模社會資本介入,山西的食用菌產業在常明昌的引領下初步具備了現代農業的雛形。
2003年,是常明昌事業發展的一次轉型。走工業化的道路,用非農思想解決“三農”問題。2013年,又是一次飛躍,必須走深加工道路,拉長全產業鏈發展。保鮮、初加工、深加工,這是他未來10年的奮斗目標。
2013年常明昌教授研發的靈芝孢子粉和北冬蟲夏草產品分別榮獲“第三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2014年常明昌教授率領山西農業大學食用菌科技創新團隊完成的五項科研成果通過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其中兩項達國際領先水平,三項達國際先進水平;制訂的五條食用菌標準通過了省質檢局批準發布并于2015年1月30日在山西實施,同時結合山西省29家食用菌龍頭企業和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產業國家級特派員創業鏈和山西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兩大平臺。這將對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任性”、韌性
熟悉常明昌的人都說,“任性”是他的關鍵詞。30年做一件事,執著堅守、百折不撓。“任性”,就是韌性。
1964年春,常明昌出生在山西大同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有兄弟姐妹7個,家境貧寒。苦難是金。草根的家庭背景,讓常明昌學會了頑強和堅韌。即使環境再險惡,也不能動搖他的信心。
1981年,常明昌考到了山西大學生物系。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實驗室成了他的“家”,每個寒假,他都在實驗室幫老師做標本鑒定研究;而每個暑假,他都幫老師做野外調查實習。四年下來,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屏蔽此推廣內容經過長期積淀,在學校的關心和支持下,2012年,作為學科帶頭人,常明昌在全國率先開創食用菌專業人才本科教育,為進一步發展山西省乃至我國食用菌產業培養大量專業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在山西農大校園,學生的微信群里,學生們自發評出學校最“牛”的教授,常明昌名列首位。在學生們眼里,這個把知識轉化為財富并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的教授,才是他們真心佩服的。他每次上課,教室里總是座無虛席。
善不為名而為,功不為利所動。30年執著追夢,破繭化蝶,他鑄就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