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日前透露,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將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引導外國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投向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產地批發市場預冷設施,農產品冷鏈運輸設備,集散地、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常溫保鮮庫、低溫預冷庫三大重點領域。
黃海在日前舉辦的“第六屆亞太批發市場大會暨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30年盛典”上說,中國物流企業中90%以上為中小企業,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場比重不到25%,美、日等國都超過75%。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落后,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農產品冷鏈運輸設施缺乏,腐爛變質等現象時有發生。“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供與求、車與貨、貨與庫對接不暢,車輛空載率高達30%至80%,是歐美國家的3至8倍。因此,中國將致力于打造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版”,農產品市場將由傳統的組織農產品交易,轉變為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由傳統的實現農產品價值,轉變為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由傳統的滿足市場需求,轉變為發掘需求、創造需求。
據黃海介紹,除積極吸收外資外,各地正在采取各種方式探索農產品市場建設。對跨區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以貸款財政貼息為主,同時鼓勵參照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方式,對大型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進行政府股權投資。財政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建設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能力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綜合性加工配送中心和產地集配中心;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產銷與供應鏈、物聯網、互聯網協同發展;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省級公共信息平臺等。
據了解,第六屆亞太批發市場大會由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亞太地區工作組、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為“亞太批發市場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