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日前出臺文件要求,城市道路兩側的綠地要“降土種植”,即兩側綠化帶的土壤表面高度要低于馬路牙石8至10厘米,以便雨水能夠留在綠地里。
市園林綠化局表示,正在努力把北京建設成“海綿型”城市。由于大量使用滲水磚、鵝卵石、滲井、邊溝等滲水設備,凡是“10年一遇的雨情”,園博園、金中都公園、奧森公園、月壇公園等城市公園都能自己儲存消納雨水,并不匯入城市管網,大量節約水資源。
日前,北京城市道路兩側綠化帶實施“降土種植”—綠地土壤高度低于馬路牙石8至10厘米,此舉可確保雨水留在綠地,不進入城市排水溝。市園林局副局長強健表示,綠地收集雨水并非越多越好。“樹很容易被淹死。”實驗表明,即便是耐水的大喬木,浸泡36小時以上也會一命嗚呼。目前園林局正實驗各種樹木的浸泡耐受力,科學處理好植物與雨水的關系,既讓綠地多吸收雨水,又能確保植物生長的多樣性。
強健還表示,今后將嚴控綠地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海綿型城市”,綠地是唯一雨水回滲補充地下水的通道,也是減少雨水徑流降低洪澇災害的重要環節。因此他強調,禁止對綠地地下空間進行開發利用,確保綠地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