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開始的50只羊,發展到現在500多只羊,從一開始親自放養,到現在雇用專人負責,十一年的摸索與嘗試,十一年的付出與收獲,趙新建一個普普通通的職工,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多元創收的道路上,趕著羊群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羊”光大道。
趙新建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六團的職工。近年來,通過外出參觀、科技之冬職工培訓等,讓他在養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開始不懂,自己在管理著70多畝身份地的同時,還邊放養著羊群,但是70畝身份地只能來維持家里的基本生活,平時還要打點零工來補貼家用,這是天氣好的情況下,遇到自然災害就不是勒緊褲腰帶的事了,光靠種地來改變家庭收入是不行了,要想致富必須另辟西進。
通過考察,他發現羊肉的價格不錯,2004年他購買了50只羊,到2010年發展到了200只,由于摸清養殖市場行情,辛辛苦苦了一年下來,每只羊的利潤才只有100元,阿勒泰大尾羊由于產羔率低、養殖成本高,造成收益差,所以他決定將200只阿勒泰大尾羊全部賣掉,嘗試著養殖其他經濟效益好、產羔高,適應本地養殖的優質肉羊品種。
雖然養殖的道路連連受阻,但是他始終相信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2012年3月,186團選派趙新建參加了師市組織的規模化設施養殖考察組,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寧夏銀川、甘肅嘉峪關參觀學習,對當地的規模化設施養殖基地優良肉羊品種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市場需求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和實地考察。這次考察讓他收獲很大,他遴選了巴彥淖爾的改良小尾寒羊、銀川灘羊、嘉峪關的純種小尾寒羊,回來后找到技術人員幫助研究這三種羊的養殖習性,灘羊皮好價高,但屬于單胎特性,純種小尾寒羊多胎率高,但只能圈舍飼養、氣候適應性差,改良小尾寒羊多胎特性氣候適應性較好。通過對比,他選擇了從巴彥淖爾改良的小尾寒羊。
改良小尾寒羊在186團乃至吉木乃縣都是一個新品種,由于不了解巴彥淖爾改良的小尾寒羊習性,12年的收益不是很好,在畜牧專家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不斷摸索,也積累了的一定的經驗,他發現小尾寒羊在飼草料方面,要長草短喂,對大小羊平均飼喂精料在400克,在養殖方面,胖瘦要分開,要小格段養殖,生產母羊數量不要過多,在150只左右就行,要增加溫室暖棚的保溫系數,選用美利奴公羊和小尾寒羊進行雜交,集體受胎,最好選在暖季產羔。
當時吉木乃鎮政府也在計劃引進新的肉羊品種,用于設施養殖,鎮領導得知186團趙新建引進的新品種羊后,帶領各村領導和農牧民參觀取經。了解到由于改良后的小尾寒羊體型好、一年多胎、比較適應本地氣候,連隊職工和地方牧民對此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場就有5戶養殖戶與趙新建聯系,要購買改良小尾寒羊。僅年初通過趙新建聯系連隊職工和地方牧民購買新品種改良小尾寒羊達1800只,對改進本地肉羊品種起到了引領帶頭作用。
2014年一八六團三連開展設施畜牧業連隊轉型,趙新建又積極要求增加圈舍面積。新增暖圈一座,建筑面積315平米。2014年團里搞人工授精試點,對于不了解、沒底氣的趙新建,他膽怯了,他認為這就是瞎折騰,不愿意對小尾寒羊進行人工授精。但是經過師市獸醫站人員的再三講解和他深思熟慮、調查咨詢后,他認為人工授精可以集中產羔,節省人力物力,品質較好,別人不敢嘗試,但他堅持相信科學,愿意賭上一次,為此他積極報名對自己200只小尾寒羊作為試點羊群。經過一個月的努力,羊群人工授精繁育率171%,受胎率83%,多胎率60%。10月底又在羊群中開展100只小尾寒羊人工授精,現已全部完成人工授精工作。看著自己的羊群,趙新建也肯定了自己選擇的道路,因為他始終相信,“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你不肯吃苦、不肯投入,那么即使有發財的路子在你面前,你也不可能抓住。
近兩年,趙新建共投資50多萬元購買養殖、儲備飼草飼料和改造棚圈,養殖場越做越大,由原來的幾十只發展到了現在500余只。根據今年的養殖情況看,三月份第一胎雙羔按65%計算,有480只羊羔,到10月份,第二胎雙羔率可以達到80%以上,可以存欄540只羊羔,每只按600元銷售,可以達到61.2萬元的收益,去掉成本可以達到30萬元的利潤。看著自己這么多年的心血和付出,路子越走越寬,他對今后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打算和想法。
“我們連現在正在搞畜牧連隊轉型,各個承包戶進了不少小尾寒羊,我想在這成立一個后備母羊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叫它純種一點、正規化一點,這比從山東、內蒙哪里買的羊成活率、耐寒、適應性啥都要強,所以我想在這搞一個母羊的繁育基地,把這個源源不斷的,給我們全團全師的牧民和職工群眾供應著,然后叫他們都發展起來。”趙新建這樣告訴我們。
后備母羊繁育基地的成立,今后團里的養殖戶不但不出團就能購買到適應本地氣候的母羊,還能減少外地購買所帶來的風險。“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趙新建一人發展起來了,還不忘帶領職工群眾共同走上致富路。他雖是一個普通的職工,但是他能積極進取,不怕困難,敢于嘗試,在多元增收的道路上為全團的職工群眾做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