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這一畝鰍塘按照現在的泥鰍行情最低也能賺個七八萬塊錢,養泥鰍比原來種水稻強多了。”7月17日,記者在地處濮陽縣海通鄉許鎖城村的濮陽縣黃河金鰍養殖基地采訪時,許鎖城村57歲的泥鰍養殖戶許財穩高興地說。在該基地的引導帶動下,周邊30余戶農民和許財穩一樣都通過養殖泥鰍走上了發家致富路。
海通鄉毗鄰黃河北岸是傳統的農業大鄉,濮清南干渠、南湖干渠等9條河渠交織縱橫,川流全境。過去,沿濮渠路兩側村莊以種植水稻為主,隨著人工、化肥、農藥等成本的增加,經濟效益明顯下滑,農民通過傳統種植模式走發家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窄。海通鄉黨委、政府決定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該鄉多次組織群眾赴湖北、山東、江蘇等地考察,在江蘇連云港考察學習時他們看到了養殖泥鰍的商機。
“我們養的泥鰍魚體碩大秀美,色澤金黃,有黃河“金鰍”之美稱。因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又被譽為“水中人參”,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泥鰍養殖大戶許鎖城村黨支部書記許五群說。2012年從江蘇考察學習回來后,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扶持,廣大群眾養殖泥鰍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又以引進外資、群眾參股等形式成立了水產養殖公司。截至當前,該基地已發展金鰍養殖面積360畝,總投資2000萬元,泥鰍遠銷大連、連云港等地,并出口國外,成品泥鰍每公斤價格30元左右,泥鰍苗每公斤價格60元左右,市場仍供不應求。
“每年3月作繁育種苗,到9月成品鰍上市,一年也就忙這幾個月,雖然苦點累點但掙錢比在外打工一年掙得還多。”許財穩告訴記者,養泥鰍投資少、周期短、回報高,是條不錯的致富門路。
“海通鄉黨委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廣泛動員黨員、群眾發展蓮藕種植兼養黃河金鰍,提出利用三年時間,打造‘金鰍荷花之鄉’,實現‘萬畝金鰍水翻浪,十里荷花風飄香’”的美好愿景。采訪結束,在該鄉濮渠路旁,一塊“海通鄉黨委書記工程”公示牌映入記者眼簾,而遠處一片片荷塘中的蓮葉隨風一起一伏的搖曳,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