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瓶子裝出大財富
宮保湖畔,機器轟鳴,汽車歡騰;馬路上,人影穿梭,歡歌笑語。步入懷仁竹蓀制種基地,院外少了幾許昔日的繁忙,庭內多了萬分今朝的恬靜。沿門而入,一個五十出頭、微胖、皮膚黝黑的漢子正和一個二三歲黃毛小子孩童嬉戲,場面溫馨,透著濃濃的祖孫情,筆者的到來似乎打擾了這份和諧。
聽明筆者的來意,這位漢子便招呼人把孩子帶走,與筆者拉起了家常。
這位漢子叫顧懷仁, 2003年創辦集制種、銷售為一體的小團破專業性竹蓀制種工廠,2012年更名為懷仁竹蓀制種廠,2013年注冊。
一份堅持闖出一片天
“剛開始創業時,天不怕、地不怕,就憑一股熱勁,滿腔熱血。”顧懷仁談起昔日的創業之路,兩眼有神,渾身是勁。
“2003年剛剛創辦竹蓀制種就失敗了,不是失敗在技術上,也不是失敗在管理上,而是敗在銷路上。當時小本買賣,生產50000瓶種子,只賣出10000瓶,其余種子因存放太久壞掉了。看著那些堆積如山壞掉的竹蓀種,心疼啊!”顧懷仁敦實的臉上略顯無奈。
“本來就是小本買賣,種子的壞掉無疑是雪上加霜啊,轉眼間就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窮光蛋,沒法就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真正理解掙錢的不易,‘一分錢’也會難倒男子漢啊。”顧懷仁接著說。
“剛開始時還勉強‘勒’得住,時間長了孩子營養跟不上,一家人還得吃飯。不能這樣坐以待斃,得主動想辦法。”筆者看到顧懷仁眼神的那份堅定與執著。
接下來的日子,顧懷仁以堅強的毅力和執著開始他竹蓀制種事業的第二次搏擊,他向銀行貸了款,向朋友借了債。皇天不負苦心人,懷仁竹蓀制種廠生產的竹蓀種子以品種優良、成活率高、價格實惠,博得廣大竹蓀種植戶的一致認同,知道他的制種廠的人越來越多,銷路也越來越好。
“現在,銷路一點不愁,種子還沒有制出來,都被預定而空,而且買家都是大老遠趕來訂,經常供不應求。有些買家因為訂不到種子,還很著急。每年我們都要在預定的基礎上,預備生產50萬瓶,以防萬一。”顧懷仁樂滋滋地說。
“我們廠生產的竹蓀種子嚴格按照裝瓶、清蒸、接種、發酵等工序進行,每道工序采取無菌操作,接種的種子是純天然的生態竹菌。生產出的種子品質高,成活率在99%以上。”顧懷仁一邊領著筆者參觀廠房,一邊講起制種的過程。
目前,懷仁竹蓀制種廠產品遠銷福建、云南、興義、凱里、普定、甕安等地。
一片赤誠帶富一方人
“一個成功的商人不是銀行里有多少存款,社會地位有多高,固定資產怎么樣,荷包里有多少錢,而是你所做的事業幫助了多少需要幫助的人,帶動了多少窮苦的人一起致富,這才是一個商人應有的價值。”顧懷仁告訴筆者。
正如顧懷仁所說,也如他所做。懷仁竹蓀制種廠每年生產竹蓀種500萬瓶以上,生產忙時為當地百姓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閑時20余個。鄉親們農忙時在家種地,閑時就到這里在做工,一天能賺一百余元。在他這里打工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知識高低、入行長短,既不耽誤莊稼,也能賺錢養家謀發展。
在顧懷仁的帶動下,像懷仁竹蓀制種廠這樣的竹蓀制種基地該鎮共20余家,種子年產量7000萬瓶以上,產值超過近億元,提供的崗位千余個,為更多群眾找到了謀生的好去處。
“很多人有錢忘本,顧老板很低調,不認識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老板。”隔壁鄰里告訴筆者。
“顧老板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牛場發展謀福利,為我們牛場人民修了一條大街。”鄰居接著說。
據了解,2012年11月由顧懷仁投資修建,工期1年的裕民新街正式啟動,該街道從群裕村辦公室起至原糧管所,全長780米,寬18米,總投資7800萬元。鑿山而建、環山而行,它的建成初步緩解該鎮集市擁擠的局面,拉開牛場鎮大發展的序幕。目前該街道主要安置水果、成衣、百貨等流動性商販,街道兩側已是商鋪林立,熱鬧非凡。
顧懷仁,一個有良心的商人,一個低調的企業家,一個心系群眾的生意人,以自己優雅的姿態,永不服輸的精神,為商人樹立了楷模,為基層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