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養羊致富
如今,已有幾戶農民采用“托養”方式跟著趙長清養羊
1月19日下午,記者來到順慶區新復鄉長遠溝村,在該鄉通往同仁鄉的公路邊,一座新建的養殖場已初具規模,10余名工人正在蓋瓦、裝門、硬化地面。
“投入100多萬元,新建了5排小青瓦房,共118個圈舍,可存欄種羊500余只。”趙長清是長遠溝村農民,養羊15年,是當地有名的“羊倌”。
“我15歲就進城務工。”趙長清說,他當過木匠、裝修工,憑著農家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掙到了“第一桶金”。1998年下半年,趙長清懷揣近20萬元打工掙來的“辛苦錢”回到家鄉,準備修建圈舍養豬。投入15萬元建好圈舍,他正準備購進小豬時,遇到豬肉價格暴跌。趙長清調查發現,養豬的風險較大,投入大,成本高,豬肉價格波動性大,排泄物對環境污染嚴重。相對而言,養羊的風險較小,羊吃草,不受飼料價格變動影響,對環境污染也小。趙長清馬上把豬圈全部改成了羊圈。
看到近20萬元投進養殖場沒有冒個“泡泡”,趙長清的父親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趙長清是家里的“獨苗”,父母希望他用打工掙來的錢買個城市戶口,在城里安家。
“農村那么好的資源,哪會掙不到錢?我就偏不信那個邪。”趙長清說,為了種草放羊,他瞞著父親將家里位于平壩上的幾塊田全部調換成了山上的撂荒地,并承包了1100畝撂荒地和1500畝荒山。
創業之初,趙長清并不是一帆風順,因為多年來他一直在城里務工,對養羊一竅不通。
“繁殖率很低,病死率很高,長勢太慢。”趙長清說,一開始,他把羊群趕到山上一起放養,公母不分群,大小不分群,結果母羊長期受到公羊“騷擾”,繁殖率很低,小羊羔吃不到嫩草,長勢非常慢。為了學習養殖技術,趙長清赴南江、簡陽等地向養羊大戶取經,為了防治羊的疫病,趙長清試著解剖死羊,觀察病死羊的肝、肺、腸等器官。“夏天,羊很容易中暑,用石塊刮羊蹄就能解暑。青草吃得太多,羊會拉稀,用一根木棒橫放在羊嘴里,雙拳擠壓羊肚,把羊肚里的氣放掉就好了。羊肚里長了寄生蟲,讓它吃些苦楝子,就能把蟲打出來。”15年的養羊經驗,趙長清摸索出很多實用的土方,羊群飼養成活率達98%以上。
2011年,趙長清的養殖場被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列為全省肉羊標準化示范場,被省農科院列為種羊研究基地和牧草研究基地。如今,趙長清飼養有簡陽大耳羊、南江黃羊、波爾山羊、黑山羊4個品種,出欄的肉羊銷往浙江、重慶等地。
“如果沒有村民們支持,我哪能有如今的成就?”趙長清說,養羊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理解。為了回報村民,趙長清從2008年起推出“托養”模式。只要村民有養羊意向,趙長清就贈送一只母羊供其飼養。村民負責管理和喂養,配種、防疫等全由趙長清負責。母羊產仔后,趙長清回收兩只小母羊作為成本,后續產的小羊和原來的母羊均歸村民所有。目前,長遠溝村12戶農民采用“托養”模式跟著趙長清養羊。
“每只羊可獲純利900元左右。”趙長清介紹,每只羊每天的飼養成本在1元左右,市場上的肉羊收購價為每公斤30元,一只50公斤重的肉羊可賣到1500元左右,一個農民一年能飼養10余只羊,年收入上萬元。
趙長清說,他已委托新復鄉政府對全鄉殘疾人的勞動能力進行調查摸底,春節后,他將給該鄉有飼養能力的殘疾人家庭每家送養一只母羊,不收取任何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