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水果生產大國,總收獲面積和產量以及多種水果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中國并非水果貿易強國。2012年我國水果產量為24056萬噸,2013年為24135萬噸,增長率達到0.3%。
行業分析師指出:果品產業是我國種植業中的第三大產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但種植結構單一增加了市場風險,而從具體品種看,種植結構單一的矛盾也非常顯著。以梨為例,目前我國梨產業品種不合理有三個表現:一是鮮食與加工品種比例不協調,前者的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總體的95%以上;二是品種熟期結構搭配不合理,碭山酥梨、金花梨等晚熟品種栽培偏多,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3;三是品種單一,碭山酥梨、鴨梨、雪花、金花一直是四大晚熟當家品種,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占到全國的2/3。
種植結構單一造成了兩方面的風險:一是水果成熟期過于集中,極易造成產量過剩,導致市場銷售壓力大,果農叫苦連天,政府疲于奔命,且容易因果賤傷農而引發社會矛盾。二是放大了加工能力滯后的矛盾。
水果商品化處理是水果采收后的再加工再增值過程,包括挑選、分級、清洗、打蠟、催熟、包裝等環節,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營養成分、新鮮程序并延緩其新陳代謝過程,延長其貯藏壽命,實現優質優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近些年來中國水果品后商品化處理雖有較大改進,但仍有很大差距。一些果農和經銷商的商品意識不強,處理設施落后,包裝不規范等現象普遍存在,同時在貯藏保鮮環節也相當滯后。以蘋果為例,先進國家蘋果貯藏能力一般在總產量的60%以上,貯藏方式以氣調貯藏和恒溫貯藏為主,采后商品化處理幾乎為100%,蘋果采摘后到上市銷售全程冷鏈控制。而我國蘋果貯藏能力僅為總產量的20%左右,商品化處理率不足5%。
商品化處理等加工能力滯后反過來又放大了種植結構失衡的矛盾,同時也不利于中國水果提升附加值。專家認為,商品化處理是促進果品營銷,提高產品增值的重要環節,但我國水果產業還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這樣水果不僅容易腐爛,而且由于外觀質量差,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價格難已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