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養蜂,現在我仍然貧困。”清新區龍頸鎮粉洞村的貧困戶潘章洪主要靠種植砂糖桔維生,由于頻受黃龍病重創,砂糖桔近年產量銳減。3年前,他在結對幫扶單位的幫扶下,主動放棄種植多年的砂糖桔,確立放養蜜蜂的發展方向,沒想到僅有3年時間,年純收入翻了6倍。粉洞村委書記李燦森說,下來將發揮潘章洪養蜂的示范作用,鼓勵更多有意愿的村民發展“甜蜜事業”,引領全村實現脫貧致富。
首戶養蜂示范戶摘了“貧困戶”帽子
粉洞村是龍頸鎮的一個靠山村委會,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但是,粉洞村及周邊都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無論春冬,山上樹木花卉豐茂,適合發展生態養殖業。2012年初,幫扶單位佛山禪城區委宣傳部將“蜜蜂扶貧”項目引進粉洞村,嘗試通過養蜜蜂來帶領粉洞村脫貧。
60歲的潘章洪是“蜜蜂扶貧”項目的首戶試點貧困戶。他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主要靠種砂糖桔維持生計。當時,駐村干部和村委會干部問他是否愿意養蜜蜂,表示愿意在養蜂產業上對他進行有力扶持。潘章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了他的養蜂之路。
令他沒想到的是,養蜂的第一年,天公不作美,冬季頻下凍雨,山上的花粉不夠,所養的蜜蜂幾乎都飛走了。“養了50箱,飛走了38箱蜜蜂。”潘章洪心疼地說。第一年養蜂遭遇慘敗,虧了將近3萬元。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此后,潘章洪去了肇慶廣寧拜師學藝,經常安排時間向家鄉附近有經驗的蜂農請教。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苦心經營,潘章洪的養蜂技術日趨成熟,養蜂也給他帶來了頗為豐厚的收入,為此還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潘章洪笑著說,之前種砂糖桔一年的純收入也就1萬元左右,“去年蜂蜜產值達到9萬,扣掉成本還純賺6萬”。
鼓勵更多村民參與發展“甜蜜事業”
潘章洪喝了養蜂的“頭啖湯”,現如今不時有村民與他交流養蜂體會。嘗到甜頭的他,明年還打算繼續擴大蜜蜂的養殖規模,做大做強“甜蜜事業”。
這也是結對幫扶單位和當地村干部所想看到的愿景。前一輪在粉洞村開展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的駐村干部說,將潘章洪作為“蜜蜂扶貧”的示范戶來打造,目的在于以點帶面促進粉洞村民全面實現脫貧致富,打造本村具有項目特色和有影響力的拳頭農產品。
據這位前駐村干部介紹,目前粉洞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仍來自于大規模的種植砂糖桔,然而近幾年來砂糖桔頻受黃龍病的侵害,產量在逐步減少。盡管以前對粉洞村貧困戶實施相關農產品的項目扶貧,但畢竟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他認為對粉洞村的產業扶貧亟待轉型,須向起點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農副產品轉變,“從當前養蜜蜂的成效來看,還是值得去經營和發展的”。
潘章洪的成功脫貧,在粉洞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讓粉洞村村民看到了養蜂這個“甜蜜事業”所帶來的前景。盡管如此,李燦森坦承,該村在“蜜蜂扶貧”項目上仍處在探索階段,接下來希望發揮潘章洪作為一戶示范戶,實現脫貧的輻射作用,用潘章洪的養蜂經驗、實干苦干精神來影響其他的村民,“待養蜂經驗成熟后,我們會因地制宜地去鼓勵更多的村民參與到‘蜜蜂扶貧’項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