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數十年如今又現身
1月16日下午4時,在靖西縣安寧鄉利定村逐弄坡一處陡峭山坡,幾十頭“石豬”滿山亂竄,最大的體重不超過30公斤,最小的僅15公斤。村民劉正亮說,最大的“石豬”已飼養了一年,最小的僅半年。
山坡石縫中,還有三窩母豬帶仔,見到有生人來,母豬兇悍地盯著來客不停咆哮。劉正亮說:石豬’爬山特別厲害,到處亂竄,抗病力強。”
劉正亮放養“石豬”已有3年,開始以為“物以稀為貴”,結果銷路并不好,盡管肉質鮮美,但價錢太高,少有人接受。
“幾十年前,我家曾養過這種豬,但不長肉,此后同我們一樣,周邊的村民都放棄飼養了。”劉正亮介紹,當地村民放棄飼養后,越南邊民卻把“石豬”引種繁養。3年前,劉正亮從越南買回幾頭母豬繁殖,當作“野豬”試養。
飼養范圍不超5公里
再次發現“石豬”現身的是國家科技部科技特派員黃日輝。去年10月,廣西畜牧品種改良站副站長、高級畜牧師黃日輝作為科技特派員被派往靖西,對當地養殖戶進行科技指導。
初到龍邦鎮其龍街一家養豬場,黃日輝發現豬場飼養的3頭母豬黑乎乎的,很像野豬。母豬所生的仔豬,在外形、體重及毛色方面,與他二十幾年前研究過的一種豬相似。再觀察,見這些豬嘴巴尖、耳朵小、腳趾有倒鉤,鉤尖銳利。成年后,趾鉤回鉤更加明顯。黃日輝一問,方知這是從越南買回來的“石豬”,每窩仔豬不超過9頭。
黃日輝是靖西人,年輕時曾在靖西縣水產畜牧獸醫局工作,曾在龍邦鎮一帶見過家養的“石豬”。黃日輝介紹,因這種豬喜歡在山石間亂竄,當地人把它們稱之為“石頭豬”、“石香豬”、“石豬”。上世紀七十年代,“石豬”在進行品種改良后出肉率不高,且怎么也養不大,便自然而然地淘汰了,“現在有條件對它進行品種改良,或進行保種。”
為探清“石豬”存欄數量,黃日輝對周邊鄉鎮進行走訪,發現龍邦鎮只有幾戶人家專門飼養“石豬”,而其他零散飼養的,僅限安寧鄉利定村方圓5公里范圍,數量不足千頭;而在一山之隔的越南,飼養數量卻很多。
當地將采取保種措施
此后黃日輝將情況向靖西縣水產畜牧獸醫局反饋。該局畜牧股股長李崧等人在現場查看后,形成調查報告向上級部門反映,“目前,我們已建議上級部門采取保種等措施”。
“這種日漸被商品社會淘汰的本地豬種,不出幾年,就會在當地消失。”李崧介紹說,“石豬”再度現身靖西,卻仍有被淘汰風險。李崧認為,現在的養殖戶對出肉率不高的“石豬”并不看好,只當作“野豬”來飼養,因市場價格太高,無人消費,部分養殖戶已無心再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