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奶澆地”“奶農殺牛倒奶”……近一段時間,河北、河南、山東、青海、江蘇、廣東、內蒙古等地“倒奶”的新聞不時見諸各大新聞媒體。
“賣奶難”引發的全國各地倒奶現象愈演愈烈,業界將更多的矛頭指向進口奶粉的同時,卻忽略了幾年來國家“抓大滅小”的政策導向所引發的連鎖反應。“近幾年國家出臺的奶業政策導向出了問題,扶持大企業滅掉小企業的做法,使得那些專門收購散戶奶源的中小企業倒閉關門,而大企業又不愿意收購這些不上規模的散戶奶源,在國際奶價狂跌的時候,“殺牛倒奶”成為必然。”1月13日,乳業資深專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說。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國家對奶農的扶持門檻不斷提高,散戶奶農無緣享受政策補貼,在面對行業深層次危機時,僅靠售奶利潤來支撐發展已難以為繼。與此同時,由于國內乳品企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大型乳企大量使用還原奶粉,從而導致國內奶源使用下降,最終演變成“倒奶”事件。
一邊進口奶牛一邊殺國內奶牛
“中國每年進口許多的奶牛,但同時又在殺掉更多的奶牛。從2009年起,奶農殺牛賣牛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每年退出、棄養的農戶均超10萬戶,今年又見多個地區的奶農在倒奶、殺牛、賣牛。連奶源最欠缺的廣州,今年也罕見地出現了有10戶奶農棄養,這是15年來首次出現的現象。”王丁棉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廣東惠東一家奶牛廠從1月1日到14日,每天都要倒掉3噸多鮮奶,這家奶牛廠有600多頭牛,每天產奶5噸多,有不到2噸的銷售量是來自奶牛養殖戶到處求鮮奶吧、咖啡店等終端市場的收購。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鮮奶還是要倒掉。元旦前一直有人收購他們的原奶,但過了元旦之后就再也沒有人上門收奶了,目前仍然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王丁棉告訴記者,目前廣東大多數養牛廠都與乳品加工企業簽訂了收購協議,價格每噸比去年便宜500-600元,低的協議價在每噸5200-5300元,高的協議價有5800元/噸。可以說規模化養牛廠基本都與廠家簽訂了協議,廣州市承諾從1月11日不再倒奶。
而在山東菏澤,大大小小的養牛廠已經受到嚴重波及,山東曹縣旺旺奶牛養殖場在1月1日至7日,先后倒掉原奶7噸,一些合作社的養殖戶甚至將牛賣掉。
目前倒奶的基本都是散戶,大規模牧場沒有出現倒奶現象,其次倒奶的就是一些奶牛養殖合作社,不過這些合作社里的養殖戶也是由散戶組成,每家奶牛從幾頭到上百頭不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規模化牧場與大型乳品企業簽訂協議,雖然收購價從每公斤6.2元下降到4.5元,但對牧場來說仍有利潤空間。而散戶的奶源收購價格卻下跌得非常厲害,最低的基本到過1.6元/公斤,跌破成本價后,奶農被逼只能選擇倒奶、賣牛。
對于倒奶事件將持續到什么時候?王丁棉表示,要看政府出手的程度和乳品企業的態度,市場經濟下不能強迫大企業收奶,如果政府沒有好的措施出臺,奶還會倒下去,牛還會殺下去。
1月7日,農業部下發《關于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稱,保證生鮮乳正常銷售是當務之急,要密切監測生鮮乳銷售形勢,通過各種形式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積極收購,善待奶農,共渡難關,力爭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少限收、少賣牛。已派出督導組赴河北、山東、山西等奶業主產省檢查指導解決“賣奶難”問題。
“抓大滅小”政策后遺癥顯現
對于“倒奶事件”的主要原因,王丁棉認為,飼料售價高位不下,人工等養殖成本上升,奶價不穩甚至下跌,乳企壓價傷農,過多使用進口奶粉而減少使用本地奶源,這些都是導致奶農殺牛賣牛的主要原因。不過最關鍵的還不是這些,“抓大滅小”政策問題帶來的后遺癥才是本次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
據了解,原來乳品行業大大小小的加工企業有2000家左右,國家希望提高乳制品加工企業的集中度,2011年3月底,全國各地開始對乳制品生產企業生產許可證進行重新審核,有1176家企業提交了申請材料,只有643家企業通過審核,而這其中僅嬰幼兒奶粉企業就占到了114家。
“整個乳品行業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二的加工企業,那么砍掉中小企業的后遺癥也隨之而來。由于很多中小企業都是收購當地奶源來加工,但因為沒有獲得牌照,這些中小企業只能退出市場,很多將原奶噴成大包粉的加工企業也關了門,留下的600多家乳品加工企業根本支撐不了全國奶源的收購加工。那么在國際奶價大幅下降的時候,倒奶賣牛問題立刻顯現。”王丁棉說。
他認為,很多中小企業出局后,騰出了很大的空間給大企業。這些大企業雖然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從幾十億元增至幾百億元,但大企業并不愿意收購奶農的奶,即使收購也是給農民壓價,與奶農對抗。這些大企業除了有一部分與規模化牧場合作的奶源外,都去國外購買便宜的大包粉或去國外建廠,最終將國內奶農逼上絕路。
一位不愿意透露企業名字的大型乳品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們不愿意收購散戶牛奶的原因是考慮產品安全問題,其次是奶農所養的奶牛可能到了淘汰的年齡,但仍在飼養,所產牛奶質量達不到企業要求。
王丁棉認為,只要生產的牛奶不造假,質量能達標,大企業都應該承擔起收購奶源、促進農業發展的社會責任,但政府幫助大企業把市場做大,讓中小企業出局后,大企業并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還原奶大行其道
事實上,除了政策調整帶來的后遺癥之外,國際奶粉價格下跌也是最為關鍵的原因,洋奶粉、洋牛奶大量涌入國內市場。目前國內企業使用進口奶粉來還原生產的產品很多,除了乳酸菌飲料外,很多酸牛奶也是進口奶粉還原生產,用國內巴氏鮮奶的越來越少,導致國內原奶量價齊跌。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進口奶粉便宜,又允許加水還原,或極難檢出,導致大量企業用進口奶粉加水還原來生產常溫奶,而不收購使用散戶原奶烹制奶粉。因為進口大包粉的價格比較低,每噸2萬~2.2萬元,而國產奶粉要3.5萬元/噸,每噸進口大包粉價格比國內要便宜1萬多元。
然而面對進口奶粉競爭的同時,幾乎所有的散戶奶農只能靠經營利潤維系,國家的補貼政策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空條。王丁棉表示,目前國家對于存欄奶牛300頭以上規模的奶牛養殖場才能享受補貼政策,其中1000頭以上補貼150萬元,800頭補貼100萬元,500頭補貼50萬元,規模越小補貼越少,300頭補貼很少。而普通的散戶別說達到300頭的養殖規模,就是30頭的也很少達到,所以達不到那個資格就沒有任何補貼。
“雖然農業部對養牛的補貼政策有六七條,真正補到農戶的只有一兩條政策,一直鼓吹做強做大只扶持規模化奶牛養殖,人為地抬高了扶持門檻。”王丁棉說。
王丁棉認為,目前解決倒奶難題,就是政府給乳品加工企業出加工費,把奶收起來加工成奶粉儲存起來。這種做法在過去也使用過,2009年使用過一次,當時不是奶源過剩,而是三聚氰胺事件導致消費者不敢消費乳品,奶源大量積壓,當時政府就補貼給乳品廠家,加工成奶粉,第二年再拿出來還原使用,奶源過剩問題就解決了。
對于長遠發展,王丁棉認為,一個辦法是政府對于收購奶農奶源的公司進行公示,增加透明度,讓消費者了解該公司有多少比例產品是進口奶粉還原的,有多少產品是鮮奶做的,從消費者層面抵制還原奶生產的產品。另一種辦法就是對收購奶農鮮奶多的公司,將澳洲和新西蘭零關稅奶粉進口配額給到收購本地奶源多的企業,以此鼓勵其收購本地奶源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