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果梨,鞍山特產!在鞍山東部山區已形成農業特色產業。然而,直至目前,仍以鮮果銷售為主的南果梨,卻因其采收后自然存放只有7-10天的致命弱點,加之不分地域的大面積盲目擴植,近年來常常“豐產不豐收”“梨賤傷農”。同時,質低口感差的南果梨大量沖斥市場,也使南果梨的美譽度下降。
如何把南果梨這個特色產業提檔升級為強勢產業?近期,在采訪“王桂蘭式好干部”、市人大代表、海城市馬風鎮祝家村黨支部書記姚吉利和他帶領的祝家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時,記者從中獲得了一些啟示:合作經營抱團闖關、科技把關提升品質、創新思路拓展營銷。
嚴冬臘月、數九寒天。馬風鎮南果梨產地批發市場氣調庫中,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滿載的運梨車每天不停歇地開往北京、沈陽,金黃泛紅的優秀南果梨,出庫就是12元/公斤,這還是長期合作給的優惠價。扣掉儲存成本,每公斤比秋收時至少要多收入2元錢。祝家村的南果梨不愁賣,還能賣上好價錢,這都得益于姚吉利們8年前開始的合作社生產經營。
群山環抱、山青水秀的祝家村,“九山半水半分田”,全村15000畝土地中,山坡南果梨園面積就達10000畝,南果梨是村民唯一賴以生存的主導產業。然而,在大豐收的2007年,祝家村的果農卻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各產區普遍大豐收,信息閉塞、銷售不力,祝家村當年產梨700多萬斤,有1/3鮮果爛在了樹上,就賣出去的,也沒賣上好價錢。
痛則思變!當年,果樹專家出身的43歲村黨支部書記姚吉利帶領村兩委班子提出了當時在村民們看來超前而又陌生的方子:成立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獨闖的農民組織起來,實行品種、購藥、標準、檢測、標識、貯藏、銷售“七統一”管理,大家形成合力共同開辟市場!
新生事物,接受難。2007年11月,合作社成立,當時入社的只有姚吉利帶領的21名村干部和黨員,總共籌集了30萬元。2008年秋,合作社經營成效顯著,年底,社員就增加到280戶;建產地批發市場,最多時合作社賬面入股存款高達1000多萬元。如今,合作社的社員已經有460多戶,并突破了一村的束縛。
要想有好的市場,必須有好的品質和好的貨源。
合作社與北京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和國家科研部門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專家深入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手把手地用科技武裝果農,讓他們掌握剪枝、嫁接、授粉、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稀果等方面的新技術,提高果樹的產量和品質。入社的所有果園都推廣了物理化和生物化防治病蟲害新技術,在我省果園率先用懸掛殺蟲燈殺蟲技術,生產綠色無公害水果。同時,合作社也大力進行果園的現代化設施農業建設,通路、通電、通水,高科技的防惡劣氣候措施,果農們全力擺脫靠天吃飯的窘境。祝家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出產的南果梨皮薄、肉細、芳香四溢,成為鞍山南果梨中的翹楚!
農產品市場競爭是激烈的,依靠合作社健全組織體系,完善服務功能,實行現代化經營網絡,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才能實現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
2008年,祝家南果梨就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宇光”牌商標。如今,祝家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宇光”牌南果梨從培育新品種到采用新技術授粉,從剪枝到稀果,從全方位管理到采摘,乃至儲藏、包裝、標識標注,層層環節嚴格執行國家規定,不但獲得了“3·15”知名品牌認證,被我省評定為“農產品出口原料和生產基地”,躋身“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追溯試點”,還獲得南果梨出口全國唯一合作社示范社資格和“國家級合作社示范社”殊榮。正是這些金字招牌,助推祝家南果梨占穩在北京和沈陽果品批發市場的市場份額,并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超市實現了成功的農超對接。同時,通過阿里巴巴等店商網絡,把南果梨賣向全國各地,并實現了出口。
合作社在馬風南果梨產區的中心位置建設的南果梨產地貯藏批發市場,2014年銷售量已達8000多萬公斤。同時,由于這個批發市場打通了銷售渠道,不但使馬風全鎮年產8000萬斤的南果梨銷售順暢,每公斤還增加收入0.6元。在市場院內的66個保鮮庫也陸續儲藏鮮果3000多萬公斤,延長了果農的銷售期,也讓果家增加了收入。
2013年,中央1號文件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祝家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再創新,積極推動土地、果樹、產權流轉,實現集約經營。如今,祝家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的“市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使南果梨的產品認證、檢測、分等分級、包裝等采后商品化處理和貯運保鮮等完全能夠按照國家標準操作,贏得了更為穩定的市場。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水果標準園(南果梨)基地、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祝家村全村1560人,2014年僅南果梨一項人均年收入就有2.6萬元。
目前,姚吉利帶領祝家南果梨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積極突破南果梨深加工的瓶頸,努力推出高附加值的南果梨產品。讓南果梨產業更強更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