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一群藍孔雀成就兄弟倆的致富夢

   日期:2015-01-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3    評論:0    
  鮮亮的粉紅色,重量相當于兩個雞蛋,有拳頭般大小,一顆顆藍孔雀蛋透著誘人的光澤。李偉小心翼翼地把一盤盤精挑細選的藍孔雀蛋放進了孵化箱。又趕緊抽身去給小孔雀打防疫針。小孔雀頭上已經展露出了枕冠,雖然羽翼還未豐滿,但它們都舒張著翅膀,仿佛在做起飛測試。
 
  23歲的李偉還有一個弟弟叫李強,小他兩歲,他們兩人現在是“合心旺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在這個農家院里辦起的合作社,養著珍珠雞、鵝、鴨等多種家禽,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身姿優雅、羽色亮麗的藍孔雀。
 
  對于年輕的李偉、李強兄弟來說,藍孔雀這種珍禽,更像是傳說中的神鳥鳳凰。他們一直深信:是這些珍禽給他們帶來了好運。
 
  “一輩子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闖出個名堂。反正現在還小,年輕就是資本。”李偉說,他們兄弟倆初中畢業后就外出打工,經營過小飯店、開過大車,但總覺得不是長久之計。2010年秋天,兩人萌生了創業的想法,果斷辭職回家。
 
  神泉村是前往藏山風景區的必經之地。景區的發展,帶動了附近農村的經濟,各種各樣的合作社相繼涌現。李偉和李強也打算在當地干出一番事業。
 
  一天,李偉在一個創業致富的電視欄目中了解到,藍孔雀集觀賞、食用于一身,養殖效益可觀。于是他和李強談起養殖藍孔雀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他們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由于本地沒有幼苗,再加上缺乏養殖經驗,對市場行情更是一無所知,李偉和李強收拾起行囊,前往山東、江西、上海、深圳等地考察。看準江西一個養殖場后,兄弟倆就住在了養殖場,起早貪黑地跟著一位老師傅學習了半個月。
 
  2010年底,兄弟倆帶著180只珍珠雞、105只成年藍孔雀回到村里,注冊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他們躊躇滿志,準備借藍孔雀實現華麗的致富夢,但沒想到好夢未成,先過了個多事之冬。
 
  “一只成年的藍孔雀就3000多元,實在是損失不起。”由于運輸中發生“踩踏事件”,1只藍孔雀在空運途中喪命。在本地定居后,5只藍孔雀更是毫無征兆地死去。
 
  可能是水土、氣候不適應,兄弟倆趕緊對禽舍進行“武裝”:前面掛門簾,后面添草墊子,底部鋪鋼板。提心吊膽的兩人白天晚上輪值,除了觀察藍孔雀,還得防備野貓、野狗、黃鼠狼這些不速之客。兄弟倆一番苦心總算是沒有枉費,藍孔雀的損失得到了控制。
 
  “以前還真沒見過孔雀蛋,粉紅色的比較好看,淺褐色的就顯得厚重多了。”2011年開春,第一批孔雀蛋產出,兄弟倆喜出望外。可惜好景不長,兩人又犯了難。“孵化成功率不到6%,遠遠低于預期的80%。”李強翻出筆記本說,孵化箱的蛋已經過了破殼期,但孵化出的幼崽卻少得可憐。兄弟倆只能邊養邊學,通過網絡、書籍惡補養殖知識。第二批、第三批……孵化率還是沒有改觀。
 
  沒有現成的養殖經驗可以借鑒,江西的養殖戶走的是成年孔雀銷售路線,對孵化技術也愛莫能助。兄弟倆只好到太原請教專業的孵化師。
 
  “一個美麗的生命和一枚廢蛋之間,可能就差那么幾滴水。”李偉打趣道,孵化師看出了端倪:噴水時間不規律。原來,孔雀蛋的孵化過程不僅對溫度、濕度要求高,噴水也是關鍵。孔雀蛋膜厚殼堅,如果噴水不夠,難以破殼的雛鳥就會困死在蛋中。
 
  兄弟倆找到了癥結所在,2011年的產蛋期也就結束了。藍孔雀的引進,加上孵養設備、禽舍整改、技術投入,截至2011年年底,合作社已投入40多萬元,收入卻寥寥無幾。兄弟倆心里五味雜陳,為了維持經營,只得賣出一部分藍孔雀,等待下一個產蛋期的到來。
 
  2012年,合作社開始回收成本。李偉說,適應氣候的藍孔雀產蛋量增加,孵化率也達到預期目標。4月份,孔雀產蛋近千枚,成活的幼崽使兩人應接不暇。過剩的藍孔雀,被出售給郊區和平定一些養殖場和創業者。如今,合作社已經進入盈利階段。
 
  “咱這合作社規模還很小,能力有限。江西那些養殖場,知名度大,銷路就廣,容易打開市場。”李偉顯然不滿足自家這個小合作社。今年8月初,兄弟倆再一次前往深圳,考察鴕鳥和火雞的養殖市場。李偉說,合作社正在謀求多元化發展,這樣既能減小風險,又能提高效益。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