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昌平區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的溫室里,生菜、油麥菜、甜菜、羽衣甘藍等蔬菜和紅艷艷的草莓長勢正旺,可是與眾不同的是,它們不是長在地里,而是長在了溫室的后墻上。
“萬物土中生”,這是古今中外人盡皆知的道理。然而,隨著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的推廣與應用,這一傳統觀念正在被打破。過去,溫室后墻是光禿禿的,一點綠色都沒有。如何利用有限空間實現增產增收?市土肥站的技術人員把目光投向了光禿禿的溫室后墻。
市土肥站站長趙永志介紹說,北京的耕地資源有限,可謂是寸土寸金,如果搞立體種植,種植面積會成倍增長,光禿禿的大棚后墻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讓閑置的空間產生經濟效益。為此,市土肥站技術人員經過幾年實踐,終于實現了在大棚后墻上種植草莓,僅僅后墻種植這一項,就使種植面積增加了近30%,相當于在同樣一個1畝地的大棚里,種出了1.3畝地的草莓來,提高了溫室利用率。
為了這憑空多出來的30%的面積,技術人員可沒少費周折。溫室后墻大多是磚墻,植物是不可能直接長在磚墻上的。于是他們利用磚墻的堅固性,在后墻上安裝支撐架,把開好口的管道放在支撐架上,在管道里放上營養液和裝有基質的營養缽,采用基質栽培和水培二合一的無土栽培模式。
“盡管這種模式實現了基質和水培二者的優勢結合,但沒有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立體栽培農作物是不可能實現的。當作物離開土壤后,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水和肥,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在空間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出了土壤環境。” 趙永志說。
立體栽培技術聽起來復雜,用起來相當簡單。整個生長周期內的營養和水分,是根據草莓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配制成專用營養液,利用循環裝置來完成。之后農民所做的,只是按時配制營養液、開閉開關。對于這種模式,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的技術員萬彬杰有個形象的比喻——“一栽得”,言外之意就是省事。
對此,種了十多年草莓的老萬深有感觸。以前種草莓,定期澆水、施肥、鋤草是不可缺少的管理環節。貓著腰在草莓溫室里干上一整天,再強壯的小伙子也累得腰酸背疼?,F如今草莓種上墻,再配以水肥一體化技術,基本實現了“自動化”。這種新技術不僅可以用來種草莓,還可用于栽培蔬菜、花卉等作物。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的普通溫室后墻上,可種植4排葉類蔬菜,年可收獲4至5茬,額外增產蔬菜1300至1700公斤。
通過技術創新,增加草莓、蔬菜種植的科技含量,不但使溫室后墻得到了利用,增加了種植面積,也降低了勞動強度,把草莓生產用水、用肥數量降低了一大塊。如今,市土肥站已在昌平、大興、順義、通州等區縣150余棟溫室,示范推廣了草莓后墻立體栽培和高架立體栽培技術,實現了水肥的循環高效利用和零排放,水肥生產效率提高了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