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鄭州舉辦的“中原生態農業·種植與養殖發展論壇”上,來自農業界、科技界、經濟界的專家們提出了“科學引導特色種養項目,助推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路。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與技術促進處綠色產業專家委員會主任揭益壽認為,要建立健全農業資源保護政策和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農業環境和生態改善,能幫助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特色種養項目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切入點。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閻雨則認為,作為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各種各樣的特色種養項目會越來越有生機和“錢途”。
中原生態農業產業聯盟委員會秘書長宋亮認為,農村美是中國美的應有之義。農業大省的現實省情決定了,農村是美麗河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尤其是發展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基礎的特色種養項目,將會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有力抓手,故其前途無量。
他認為,河南省建設都市生態農業區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率先實現“三農”協調發展,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省生物所研究員向前以林蛙為例進行了介紹。“林蛙主要生活在林下,林區害蟲是其生長所需食物。林蛙會不加選擇地捕獲昆蟲,因此有‘森林衛士’之譽。它對于林區害蟲的防治有著重要的生態學意義。”他說,林蛙養殖場地一般選擇在有水塘和水池、昆蟲較多的地方。可利用廢溝、廢塘或水坑,也可選用水源充足、保水良好、林木資源豐富、不受污染、環境良好的山坡做養殖場,這樣很容易形成生態園區。
“工業化的迅猛發展為農村的全面進步創造了重要條件,但由于發展方式過于粗放,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工業和城市污染‘上山’‘下鄉’,造成鄉村污染危害直接、治理更難。所以有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特種養殖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河南碩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銘十分看好特種養殖的發展前景。
但是,專家們非常反對盲目發展不切實際的特種養殖項目。
揭益壽提醒,特種養殖需要經營者和生產者充分考慮自身的條件和能力,決不可一哄而上,盲目進行。他建議,在發展任何一個新品種時,要先看行情再投資,要提前對市場進行科學的調查了解、分析論證,然后再作選擇。
向前認為,特色種養項目可以采用特別的生產方式,如立體種養、循環種養等,實現資源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要依據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選用科學的模式,形成生態系統和產業鏈合理循環的體系。